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一生一世爱上你
——家乡宁武的白面类特色美食
刘二龙
餐桌上的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如果仔细去研究,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各类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美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美食,展现人们对饭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也寄托着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的外表在交通、居住环境、工商业等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
在吃的传统里,“就地取材”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定律。
我的家乡山西宁武,在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的高寒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来临迟缓且温和短暂;夏季短促,晚来早归,不甚炎热;秋季较长气候温凉。全年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这就形成了宁武的气候不按温带地区四季本来的长短日期正常运转,春季的前一半被冬季延伸时侵吞,夏季的后一半被早到的秋季侵占,秋季的后一半被早到的冬季侵吞”。在百姓的眼里和心里,宁武的气候是“一年仅有两季节,冬夏两季去又来”。说起宁武境内一日内的气温变化,有人这样形容“人家是一年四季,咱们是一日四季”。还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子吃西瓜”的俗语广为流传。
在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宁武境内的农作物以莜麦、豆类、胡麻、山药蛋的种植最为广泛,小麦种植面十分有限,除了沿汾河谷地、恢河两岸的相对平坦地带能够种植以外,其它高寒山区、沟里沟外的山乡基本不适宜种植。于是,一直以来,宁武人对小麦面粉的生活需求,基本上靠大量的外调才能满足。
尽管如此,家乡宁武人民在白面的传统吃法上丝毫不比外面逊色,除了吸收借鉴小麦种植区的一些大众化吃法外,聪明的宁武人还有自己的独创。
本文将继续带领大家从城市餐桌回归宁武乡村“农家乐”,将视线投向普通农家的特色白面饭食,让诸君见识一下具有宁武特色的白面风味美食是如何被宁武人民以各种方式加工出来的,感受几种具有宁武特色的白面美食的形、色和美味,带您品味宁武旅游业兴盛起来后家乡的“农家乐”为您呈现的令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的宁武特色的白面美食。

一、一窝丝,香酥脆,抖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您未见到、未品尝这种美食之前,您先赏读一下盛赞这种美食的打油小诗:
白面饼,香酥脆,
色淡黄,味甘甜,
筷子挑起一根线,
停筷放下一窝丝。
动一动,散成堆,
嚼一嚼,味无比,
贮藏存放一两月,
形色美味都不变。
一窝丝,盘丝饼,
抖不断,理还乱,
色泽淡黄绵又甜。
农田干活好干饭。
“一窝丝”又叫“盘丝饼”,是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曾经是高级宴席的甜点。“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其形状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存放一至两月,色、味不变,软硬程度不变。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面、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窝丝”在全县农村兴盛起来,成为人们迎宾待客的佳品。
制作“一窝丝”需要几种上好的原料:白面、白糖、精盐和当地特产胡麻油。白面,要用贯穿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发源地的管涔山之水浇灌的小麦磨制;胡麻油是晋北特产,是用纯种胡麻生产的胡油;白糖,要用上等的绵白糖。
“一窝丝”分为甜类和咸类。甜类佐以白糖,咸类加入精盐。制作时,要将达到一定甜度的或咸度的糖或盐用温开水深解,用以和面。面要和好揉到,在面案上醒40到50分钟,再将面拉成均匀的细丝,蘸足胡油后勉强团圆成形,用慢火烤或烙成饼。这样,饼子就达到了甜而酥(指甜类饼),不腻不硬的效果。看去是饼,一动为丝。因此,没有到过宁武,没有亲口尝过宁武“一窝丝”的人,谁都不会相信“一窝丝”能香过闻喜煮饼,忻州瓦酥。但凡品尝过“一窝丝”的过往宾客,几乎全部惊叹不已。赞叹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竟会有这样形也绝、味也绝的绝妙食品!
饭店里制作“一窝丝”是按制作龙须面的手法,这样的方法形成了宁武的另一道特色小吃——宁武“一窝酥”。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家庭做法,按照家常拉面的手法制作,更易于操作。大致分为“揉面——扎面饧面——溜面——抻面拉面——卷曲——煎制”六个部分。
原材料:面粉200克、30~50度的温水140克、食盐1/4茶匙。
“一窝丝”面团和制过程:
1)小碗里放入140克温水,加入1/4茶匙食盐,搅拌均匀成淡盐水。
2)面粉200可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在中甲扎个小洞。
3)分3次徐徐的往面粉里倒入适量的淡盐水。
4)每次都用筷子把水与面粉搅拌均匀,最后形成雪花带待葡萄状的面絮。
5)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
6)由于面团比较软,所以最后揉好的面团表面湿润不太光滑。
“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它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存放一至两月,色、味不变,软硬程度不变。
宁武人吃“一窝丝”历史悠久,它由最初的包糖饼在厨艺上创新演变而来。
改革开放后,国家彻底开放了市场经济,白面大米等的市场自由调节供给制度及大地便利、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初步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做面条、蒸馒头、蒸花卷、炸油条等几种单调的吃法了,宁武人就开始在白面的吃法上不断有了新的探索、尝试,于是,在宁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普通农家,白面烙饼应运而生。
最初的白面饼,仅仅是把发酵好的白面,在兑好碱面之后,分成若干个“穄子”,在案板上擀成约一公分厚薄的面片,包上白糖烙出来的。后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用蒸花卷的办法,把一个个花卷摸样的“穄子”擀成面饼,再烙出来,成为加糖或咸盐的“扭丝饼”。
80年代初,普通人家的孩子们若能吃上原始做法的包糖饼、扭丝饼,那也得花钱从副食品商店买,虽然一个饼子仅仅一两毛钱,但在那时这是何等的昂贵啊,以致于大多数的普通孩子们把买来的饼子当做是高级甜点。
直到90年代,城乡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宁武人的普通人家也能用自己的巧手做出各类白面饼。
近二十多年来,农村的富裕程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宁武人的视线更加开阔了。在加糖或加盐的普通白面烙饼的基础上,又尝试加工更加精美的白面饼。于是,“一窝丝”就成了比较普遍的农家白面美食。
随着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也逐渐兴办了起来,白面、胡油家家不缺,“一窝丝”在全县农村越来越兴盛,成为人们迎宾待客的佳品。由此,又创造了与此相似的“一窝酥”“酥油饼”,与“一窝丝”号称具有宁武特色的白面饼类食品中的“三绝”。

二、葱花烙饼农家饭,金黄色美诱人涎。层薄如纸巧手做,酥香可口风味佳。

特产功效: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睥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另外,也含又很多的维生素,营养丰富。
有人赞曰:
葱花饼,层层酥,
加工厨艺真奇巧。
葱花鸡蛋胡麻油,
三种配料不可少。
擀面撒料多层次,
白绿相间薄如纸。
绵软香酥色金黄,
营养丰富风味香。

四、皮薄透明像玻璃,内馅一睹垂涎来。玻璃饺饺名气大,蘸汤喷香口感爽。
玻璃饺饺是宁武乡间的一种精美食品。做玻璃饺饺,须先将山药洗净煮熟,去皮,捣压成泥,然后加入适量的白面和淀粉和合为面团,再将面团擀成一个个薄薄的面片,包上事先备好的饺子馅,捏成花角角或者稍梅样的小包,用笼蒸熟即成。蒸熟的饺饺清凌凌、亮晶晶,像透明的玻璃,能看出内中的馅儿。吃时蘸上平时吃水饺的汤料,皮儿盘软,馅儿喷香,美极了,爽极了。
从我记事时起,夏秋时节里,从农田里看到的最多的农作物是莜麦、山药和豆类。偶尔走出山乡,才可能见到汾河两岸绿油油的小麦田。那时候,还天真、好奇地问过大人们“人家的莜麦和咱们村附近的长得怎就不一样?”
小时候,正遇上自然灾害和国家极度困难时期,平日里,能吃饱肚子就算非常奢侈的了。逢年过节能吃到一顿白面饭那也是梦寐以求的改善生活愿望。直到考上五寨师范学校后,吃上了国家粮,白面馒头、面条成为每日至少能享受到一顿的幸福美食,过时节还能与肉包子打上交道。如今以上吃法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人们早就开始琢磨上更新鲜的美食加工了,于是,许多风味吃法层出不群地出现在人们的普通生活里。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晋西北的宁武人转化的灵感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宁武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宁武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比上待客人更重的事情,这就是山西宁武人吃的传统。
对一个旅行家、一个美食家来说,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所有的美食来自于巧手加工、来自于厨艺。本篇带领大家回归到宁武山乡农村,走进农家厨房,走向乡村餐桌,见识了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怎么样,您胃口的欲望强吗?想吃到以上宁武白面特色美食的朋友,您还犹豫什么,心动不如行动。
只有走近宁武,身临其境,你才可以尽享宁武白面的这几种特色美食,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和现代美食文化交融时代,异彩纷呈的宁武特色白面美食的美妙!
我还是用曾经用过的几句话,来结束本文,作为对省内外朋友的欢迎吧:
宁武的山山水水欢迎您旅游观光!
宁武人民满怀热情欢迎您!
宁武的“农家乐”期待您的光临!
宁武的特色白面美食恭候您的品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