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秀容与北秀容

南秀容与北秀容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图片

秀容是忻县(今忻府区)的别称,从北魏永兴二年(410)置秀容郡、秀容县,直到明洪武初(1368)秀容县以州治省入忻州,900多年间这里一直叫秀容。

然而,秀容之名并非专为忻县而设,在北魏永兴二年置秀容郡、县前就有秀容:

《魏书·帝纪》道武帝登国八年(393年)“五月,还幸白楼。慕容垂讨慕容永于长子。六月,车驾北巡。(慕容)永来告急,遣陈留公元虔、将军庾岳率骑五万东度河救之。破类拔部帅刘曜等,徙其部落。元虔等因屯秀容”。《魏书·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天兴三年(400年)三月,有星孛于奎,……是岁,秀容胡帅亦聚众反,伏诛”。《魏书·志第二 天象一之二》“ 天兴五年(402年)十一月,秀容胡帅、前平原太守刘曜聚众为盗,遣骑诛之。”

以上三条引文,第一条之秀容是地名,《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此北秀容也,在汉定襄郡界。后魏置秀容郡、秀容县,又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此南秀容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曰:“珪遣兵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此北秀容也”,“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去南秀容三百余里”。第二、第三条是秀容胡,但这三条所说显然矛盾,第一条已破刘曜,徙其部落。是秀容胡已经迁走,七年以后又反,应该是在另一地方反,已经伏诛被杀,二年后又聚众为盗,遣骑诛之。那么这个刘曜是被破了一次,诛了两次——或者前二年被诛是另一秀容胡帅,二年后才诛了刘曜。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秀容到底在哪里?

胡三省和顾祖禹都说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西汉定襄郡郡治成乐(今盛乐西),领成乐、桐过等十二县,大致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卓资县一带;东汉定襄郡治善无,领善无(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鲁县北六十余里)、桐过(故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约四十里)、骆(故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约四十里)、武成(故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数里)五县。按此,则北秀容应该在今内蒙清水河县与今朔州平鲁区、右玉县这一范围内。再扩大些则还应包括今忻州市偏关县及内蒙凉城,偏关在东汉属定襄郡中陵县,凉城西汉属雁门郡沃阳县,东汉省并后应在定襄郡界。

又《魏书·尔朱荣传》曰:“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论功拜散骑常侍。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太祖初以南秀容川原沃衍,欲令居之。羽健曰:臣家世奉国,给侍左右。北秀容既在畿内,差近京师,岂以沃脊,更迁远地?太祖许之。”

上引这段文字,有几点需要分析,其一,“登国(386~395)”年间,北魏的疆域还在陉岭以北,直到皇始元年(396),道武帝才平定并州,十四年后,到他儿子明元帝永兴二年(410)才置秀容郡、秀容县,有了南秀容,而引文中“太祖初欲以南秀容……”,羽健曰:“北秀容既在畿内……”的意思,却显然已经有了南秀容。其二,“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下面却又来了“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到底是居于尔朱川,还是居于秀容川?还是尔朱川就是秀容川?接合前引秀容胡帅刘曜,可知北秀容还有秀容胡,秀容胡居住秀容川,尔朱氏也居住秀容川,莫非尔朱氏也是秀容胡?显然不是,尔朱氏是契胡,而秀容胡是匈奴类拔部,那么尔朱川就和秀容川是两回事,尔朱羽健“以居秀容川”,可能是在秀容胡帅刘曜部落被徙以后的事。这就和胡三省“又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的话接上了榫,秀容胡刘曜造反,被破后徙其部落到今岚县,立秀容护军管理,《水经注》:汾水“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而尔朱羽健的契胡在秀容胡徙走后住进了秀容川。隔过这些问题,那么这个尔朱川或秀容川又在什么地方呢?

《辞海》:“秀容,古地区名。又名秀容川。相当今山西西北部云中山、句注山 迤西,桑干河、汾河上游和黄河东岸一带。分南北二部:北魏时尔朱氏世为 北秀容酋长,所居梁郡城,故址在今朔县北,周围三百里皆其封地。南秀容有城,在今岚县南。相传为刘渊生地。”

《辞海》这一秀容川可是够大,按此则今忻州市代县、原平、忻府区西部,宁武、静乐、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偏关;离石市岚县、兴县;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等皆应在其内。而梁郡城周围三百里皆其封地,也大得可以,朔城区北到右玉108公里,南到宁武40公里,加起来差不多300里;东到繁峙117公里,西到偏关112公里,加起来也差不多300里。道武帝刚平定并州,就把这样一大片地方封给尔朱羽健,可能吗?《辞海》此条作者显然理解错了顾祖禹和《魏书》上的话。顾祖禹说岚县秀容城到北秀容300余里,于是他把这三百余里都算进秀容川去了,《魏书·尔朱荣传》“诏割方三百里封之”,方三百里是三百平方里,顶多东西20里,南北15里,他理解为周围三百里了。另外尔朱羽健是契胡“领民酋长”,而不是“世为北秀容酋长”,“曾祖郁德,祖代勤,继为领民酋长”,到他父亲新兴,领民酋长前面才加了秀容二字,为“秀容第一领民酋长”,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所以不能说是秀容酋长。到尔朱荣时,官越做越大,先进封博陵郡公,增邑五百户。其梁郡前爵,听赐第二子。最后做到“使持节、侍中、都督河北诸军事、天柱大将军、大丞相、太师、领左右兼录尚书、北道大行台、太原王”,“冀州之长乐、相州之南赵、定州之博陵、沧州之浮阳、平州之辽西、燕州之上谷、幽州之渔阳等七郡各万户,通前满十万户为太原国邑。”后又“增封十万,通前二十万”户。这就远不止三百里了,但已与秀容川无关。

尔朱家在北秀容的封地,充其量就是三百平方里,不会再大。而且,尔朱荣祖父代勤,在北魏高祖孝文帝时被“赐爵梁郡公”,与尔朱荣的高祖尔朱羽健“诏割方三百里”毫无关系,《辞海》也把它扯到一起了。赐爵梁郡公是第三代人的事,时间已过去将近百年,且只是一个赐爵,是荣誉称号,与尔朱羽健的“诏割三百里”毫无关系。更应该说明的是,梁郡公并不一定就要住到梁郡去,正如尔朱代勤死后“赠并州刺史”,尔朱新兴死后“赠恆州刺史”、“西河郡王”,并不一定非要埋到并州、恒州、西河郡去一样。

梁郡是有,且不止一个:南兗州梁郡,正光中置。治睢阳(河南商丘);扬州梁郡,东晋义熙年间置,(413年),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区);南朔州梁郡,萧衍置,魏因之,治齐坂城(河南信阳);另外还有楚州(今安徽淮安)的北梁郡、南梁郡。从这些梁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梁郡都在汉高祖刘邦所封梁孝王刘武的梁国境内。其中南朔州梁郡也与今天的朔州无关,北魏朔州在今内蒙,《魏书·地形志》曰:“朔州,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今寄治并州界(今寿阳县)”。所以,朔州的梁郡根本就不存在。这一点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就早质疑过:“《一统志》:今去朔州西二十里有梁郡城,后魏尔朱荣所筑。未知所据”。顾祖禹未知所据,因为根本就没有所据,而有人却附会说朔州城西20里有梁郡城,遗址犹存,则更是无稽之谈。北魏时在今朔州置了一个郡,《魏书·地形志》不会没有记载,即使因代勤被封梁郡公,尔朱荣或他父亲新兴建了座梁郡城,《魏书》以及以后的北齐书、北周、隋、唐等志书上也不会毫无音信。而且北魏被封梁郡公的并不止尔朱代勤一个,《魏书·列传》有游雅传,游雅是代勤同时代人,所封也是梁郡公,2008年在河北任县出土了他的墓葬碑记。游雅不会因封而住到梁郡去,尔朱氏也不会因封住到梁郡去,这是一个道理。

综上所述,朔州梁郡城根本没有存在过,是后世的附会之说。梁郡城既为子虚乌有,北秀容也不可能在朔州朔城区。

那么北秀容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从秀容得名上说起。

前引《魏书·天象志》两次提到秀容胡,我认为秀容之名就来自于秀容胡,而秀容胡即刘渊以后的刘姓南匈奴。前引道武帝年间所破所诛秀容胡帅刘曜即是证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秀容故城,在县(今岚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前引《辞海》秀容条也说:“南秀容有城,在今岚县南。相传为刘渊生地”。

《辞海》说岚县秀容故城相传为刘渊出生地,可备一说。虽然《晋书》、《魏书》皆说刘渊是新兴郡人,但到底生于何处,语焉不详。岚县为西汉汾阳县地,东汉废汾阳县,汾阳县省并到哪里去了?也没有明确记载,东汉末建安中曹置新兴郡,郡治九原,在今忻府区,辖九原、定襄、云中、广牧四县,原属汾阳县的静乐,《静乐县志》认为建安中静乐省入九原,岚县没有具体指认,但也说是三国时属新兴郡。按隋代楼烦郡包括今静乐、岚县、忻府区,而且直到1949年以后,岚县还属于忻县地区,东汉废汾阳县后,可能一度为废地,曹操置新兴郡后,属新兴郡所辖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为弄清秀容胡是否与刘渊有关,还得从刘渊的出身上作一番考察。

刘渊是南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东汉光武帝时,匈奴内乱,分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请求内附,光武帝“诏乃听南单于入居云中”。二十七年“复诏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今准格尔旗)” 顺帝永和五年(140)秋,因北匈奴东引乌桓,西收羌戎“攻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遂寇掠并、凉、幽、冀四州”,乃徙西河郡郡治到离石,南单于庭也随着迁到离石。南匈奴单于庭迁到离石后,南匈奴人便进入今太原周围地区,《晋书·四夷传》载:“建安中,魏武帝(曹操)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今汾阳县),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文水县)。”我在《东汉废汾阳县考》中比较了两汉太原郡、西河郡、雁门郡三郡户、口,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西汉太原郡平均每户4口人,东汉每户6口;雁门郡西汉每户4口,东汉每户8口。看过这段资料我才弄清了东汉太原郡、雁门郡减户增口的原因在匈奴人的入居,匈奴人的部落与汉人的户是两回事,所以对匈奴人只计口,不说户。南匈奴开了头,三国、西晋时,其它乌桓、鲜卑等也纷纷入居内陆,所以酿成了后来的五胡乱华。而始肇其乱者就是刘渊。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他到内陆后,专找水草肥美之地,东汉政府要求他居住的地方是西河郡,但根本管不住,西河郡西汉三十六县,到东汉只剩了十三县,西汉平均每县19400多口人,到东汉每县只有1600多人。曹操采取分部管理的办法,限制他们的居住地,五部所分实际是一次调整大换防,但又怕酿成祸乱,所以当曹操被封魏王,匈奴单于带着他的首领们去朝拜他时,他扣留了单于,《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秋,匈奴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呼厨泉就是刘渊的叔祖,刘渊祖父于扶罗本是南匈奴单于,《晋书·刘元海载记》曰:“於扶罗死,弟呼厨泉立,以於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即元海之父也。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家居晋阳汾涧之滨。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249年—253年),祈子于龙门,……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魏书·刘聪等传》则说:“魏分匈奴之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豹虽分属五部,然皆家于晋阳汾涧之滨。”就是说,刘豹的部属虽然分成五部,但他们的家都在太原附近的汾河两岸。这就为刘渊出生于岚县或新兴其它地方提供了依据,看来管理并不是很严格,部帅们并不一定非住到辖区内去。刘豹可以住在今岚县,也可以住在今忻府区,按史书所载刘渊父子三代皇帝都为新兴人,我认为这个新兴似在今忻府区的成分要多。刘渊母亲姓呼延,今忻府区境内有东呼延、西呼延村,可能即为呼延族所居。

魏咸熙年间(264年—265年),刘渊以任子(即人质)身份留居洛阳。西晋初年,在王浑推荐下,被晋武帝司马炎召见,帝召与语,大悦之,谓王济曰:“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容仪机鉴”出自晋武帝之口,天子无戏言,晋朝人重容仪,可能便由此传了开去,演变为“姿容秀美”,他的部下便被称为“秀容胡”,匈奴五部所居的“晋阳汾涧之滨”便被称为“秀容川”。他所筑的城便被称为秀容城。

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刘渊是新兴郡人,他出生在新兴郡什么地方虽无可考,但与他同族的刘虎,史书上却明载是五台县人,《魏书·刘虎传》:“铁弗刘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之从子,居于新兴虑虒之北。”刘渊四子刘聪曾被晋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在新兴郡为官。养子刘曜曾隐居管涔山天池,遇神人献剑。这且不说,这父子三个皇帝的传上都特别描绘他们的容貌: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刘聪“左耳有一白毫,长二尺余,甚光泽”;刘曜“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都可称得上“秀容”。另外,刘曜皇后叫羊献容,羊献容是个传奇人物,原是晋惠帝皇后,“姿容秀美,有倾城之色”八王之乱中,羊献容作为皇后被四废五立。当刘曜皇后为刘曜生太子刘熙、长乐王刘袭、太原王刘阐。《十六国春秋》:张茂谓:“曜可方吕布、关羽。”可见是个美男子,帅哥。对铁弗刘虎后代赫连勃勃的描述则是:“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史书列传上如此形容人之容貌者殊不多见,这是否晋、魏史传为匈奴刘氏即为秀容胡而有所暗示呢?

根据以上资料,我认为秀容确因匈奴刘氏而名,《元和郡县图志》所说决非空穴来风。刘渊父子三个皇帝因其姿容秀美,其部便被称为“秀容胡”,其所筑城称为秀容城,其部所居之地被称为秀容川。南秀容指刘渊、刘聪、刘曜所居新兴郡地,秀容川具体应在汾河发源地的管涔山到太原以南的汾河川,南秀容城即今岚县境内秀容故城,史载刘渊父子喜欢筑城,岚县故城当为刘渊或刘聪所筑,后来成为北魏的秀容护军所在。十六国到北魏皆胡汉分治,护军专管胡人,相当于后来的郡县。北魏在永兴二年置秀容郡时,才撤销秀容护军。

北秀容指铁弗刘虎及其后代所据之地,刘虎在雁门郡起兵响应本族刘渊刘聪父子,攻打雁门郡、新兴郡,被晋并州刺史刘琨借助鲜卑拓跋猗卢打败,西渡河雄据朔方后,被刘聪封为楼烦公,拜安北将军,丁零中郎将。其从弟刘路孤率部归附拓跋代国。自此,铁弗匈奴分为河东、河西两部。河西部仍称铁弗,河东部称独孤部。刘虎死后,儿子务恒代立,务恒死后,第三子刘卫辰代立,刘卫辰先附拓跋氏,后归前秦苻坚,带苻坚前秦兵灭了拓跋氏代国,将拓跋氏赶到漠北。苻坚将代国分为东西两部,让刘卫辰统河西,以刘卫辰为西单于,督摄河西杂类,屯代来城;以独孤部刘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统河东。刘库仁统河东后,逃到漠北贺兰部的拓跋氏献明皇后带着儿子拓跋珪(道武帝)等三个儿子又回到刘库仁统治的代国。库仁尽忠奉事,不以兴废易节。383年,苻坚因淝水之战败归,政权分裂,西燕慕容永遂拜刘卫辰为大将军、朔方牧,后秦姚苌也拜之为大将军、大单于、河西王、幽州牧。391年,卫辰因在与北魏战斗中失败为部下所杀,子赫连勃勃(字屈孑)奔鲜卑叱干部,后建立匈奴大夏国。大夏国鼎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勃勃407年建立大夏国,425年去世。独孤部刘库仁后来被慕容文所杀,刘库仁儿子反叛北魏,失败后投奔慕容永,后不知所终,刘显弟弟刘亢泥随兄投奔后燕,被封广宁太守,皇始元年(396)被道武帝派兵讨伐,斩之,徙其部落。刘库仁侄儿刘罗辰投奔道武帝,道武帝拜他为南部大人,从平中原,以功赐爵永安公,以军功除征东将军、定州刺史。儿子刘殊晖袭爵,位至并州刺史。

刘姓匈奴为秀容胡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本文开始所引“ 天兴五年(402年)十一月,秀容胡帅、前平原太守刘曜聚众为盗,遣骑诛之。”尽管《魏书》对这个刘曜再未提供其他情况,但他是刘渊、刘虎一系刘氏匈奴却是无疑的。 刘曜被称为秀容胡,则秀容胡指匈奴刘氏就应该是没问题了。

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刘虎走据朔方到425年赫连勃勃去世,刘虎父子四代雄据朔方110多年,结合前面所引《魏书·帝纪》道武帝登国八年(393年)“……遣陈留公元虔、将军庾岳率骑五万东度河救之。破类拔部帅刘曜等,徙其部落。元虔等因屯秀容,慕容垂遂围长子”。《魏书·尔朱荣传》:“北秀容既在畿内,差近京师。”则北秀容应在大同以西黄河以东山西右玉、内蒙清水河、和林格尔一带,《读史方舆纪要》:“秀容城在(朔)州北境。《括地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后魏置秀容郡及县于此。晋太元十九年,西燕慕容永为慕容垂所攻,请救于拓跋珪,遣拓跋虔等帅骑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隆安二年,拓跋珪以秀容川酋长尔朱羽健从攻晋阳中山有功,环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封之,是也。后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因以此为北秀容”。顾祖禹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那么北秀容川在何处呢?《水经注》有这样一段记载:“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守敬按:连岭盖 即今右玉县北之长城。)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水曰 诰升袁河。(《魏书》,铁弗刘虎,虎父诰升爰,则此河以人得名。)西南流,迳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 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为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守敬 按:当分于今清水河厅西北。)北俗谓之太罗河。右水西迳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如果刘虎一族为北秀容胡,那么,这条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诰升袁河就是北秀容川,具体位置则如杨守敬等所按,当在今内蒙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到今朔州右玉一带。

从刘渊310年去世到赫连勃勃425年去世100多年时间,这100多年中,秀容胡人的称呼应该是深入人心了。建在岚县的秀容护军城正是为了监督秀容胡而设。太平真君七年迁秀容郡、县后,岚县的秀容城逐渐荒废,北秀容则正如顾祖禹所说:“后魏末,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盖南秀容多故以后,而北秀容之名益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