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外三关”

万里长城的“外三关”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万里长城的外三关,分别是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与偏头关。这三关分别位于山西的代县、宁武县和偏关县。

   明清以前,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当时就是指西起山西偏关县,往东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灵丘、河北涞源、怀来,抵北京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沿线设紫荆、倒马、及北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一、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如从代县县城前往,要走20多公里路程,翻过“天路十八盘”才能到达。

图片

据资料记载,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图片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图片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北京八达岭居庸关,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图片

二、宁武关

    宁武关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宁武县城,当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 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

图片

   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此楼下座为砖砌券拱十字穿心洞,楼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宁武关北关门阳方口。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长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现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大原的交以通枢纽。北有同蒲、宁苛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

图片

三、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

    这是偏头关东山上的“凌霄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