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榆岭窊村的“专家公寓”
初秋时节,记者慕名前往河曲县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榆岭窊村。驱车行走在荒山秃岭间,满眼尽是黄土,正当人困眼乏的时候,一抹新绿跃然眼前。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那就是榆岭窊。举目望去,绿树掩映中一片青瓦白墙的徽派小楼坐落在山顶上。眨眼间,汽车已经驶入村里。在一座写着“专家公寓”的三层小楼前,我们见到了等候多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福田。说起榆岭窊的变迁,张福田感慨万千。
张福田:当时是63户,230口人。我家的路就是你家的窑洞上面。断壁残垣,走路一不小心就坠下去了。那时候靠天吃饭,基本没什么结余。
在这样一个山高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地方,张福田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说起那时候的苦,村民张志荣至今记忆犹新。
张志荣:那个时候穷的就是,过年过节就没有新衣服,没有新袜子。大腿上打的这补丁。过年的时候把这补丁拆下来,洗下的补丁,再缝上过年。
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充满乐趣。最让福田高兴的是,每天放学后能到一个小伙伴家里观赏马蹄表。这是全村唯一的一个钟表。
张福田:那个时候,同龄玩儿到一起的很少。他家里有个马蹄表,我们就认几点,时针在哪里。整天跟他看这个表。我们处得特别好。有马蹄表的就他们一家。
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有马蹄表的玩伴便举家迁移到内蒙古谋生。对榆岭窊人来说,能出去谋生算是有办法的人。留下的,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受罪。
张福田:因为这个事情,我流了好长时间泪。就想那个小朋友。
离开才能过上好日子,小福田心里有了这样的打算。张福田家孩子多、负担重,几年间父母因为劳累过度相继去世。不幸来得那样突然,少年张福田一夜间长大了。曾经贪玩的他发奋读书,考取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原平农校。走出苦难的少年也终于走出了这方贫瘠的土地。可是,要想改变命运又谈何容易。学校毕业后,张福田决定走得更远,只身前往山东闯荡。人地两疏,找不到工作的他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晚上就在火车站的长椅上过夜。
张福田接受记者采访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福田在山东找到了一份看煤场的工作。他放下中专生的身段,在那里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张福田很快就赢得了煤场老板的信任,并在他的帮助下做起了煤炭生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90年代,张福田靠着勤劳诚信和敏锐的眼光,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聚越多,但富甲一方的他发现乡亲们依然靠天吃饭,生活捉襟见肘。
张福田:乡里面、县里面、村里面都说,你干我们村支部书记吧?能不能带上我们共同过上好日子?就像咱们长大了孝敬父母一样,孝敬父母没深没浅,咱们可以慢慢地来。
当年和家乡渐行渐远是为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如今返回家乡,张福田担起了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的责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像榆岭窊这样远离黄河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驴驮。村里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耗在了挑水上。
张福田:过去喝水就拿牲畜驮了。到沟里面,一面一个铁桶。下去以后用水瓢把它舀到桶里面。人在后面跟着就上来了。
从小挑水吃的张福田深深懂得,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先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当时资金还不很富余的他一次性拿出了30万元打井。
张福田:我们请钻井队把水打上来后,在山上又做了一个小水窖。又建了三个供水点。它是台阶,对于我们村里来说,差不多把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就解放出来了。
望着让他们累弯了腰的泉水哗哗地流到了家门口,村民们比吃了蜜还甜。到了夜晚,不少人将装满水的桶摆满院子里。那一刻,天上的繁星与水桶里的星星交相辉映,一闪一闪地将幸福映射到人们的心窝里。
在榆岭窊,这样的幸福不但装在心里,更洋溢在街头巷尾。这里见不到蜿蜒的村道,而是有两条唤作“香港路”和“中山路”的宽敞大道。村民们住的不是窑洞,也见不到瓦房,家家户户是格调别致的徽派二层小楼。不但盖新居,还要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他请专家选了新的村址,做了整体的规划设计。2009年春天一到,他便启动了新村的建设。由于工程太大,一时拿不出太多钱,张福田向银行抵押贷款数千万元。施工期间,他几乎都泡在工地上。从原材料到建筑工艺以及后来的装修,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把关。国庆节一过,全村39户人家全都搬入了新居。太阳能热水器排排坐落在楼顶,别墅内,水、暖、电、通讯、网络、闭路电视一应俱全。
榆岭窊村村民张混师:在我们这里当农民也挺幸福,现在全是自来水,暖气是集中供暖,想也没想过就实现了,这就是翻天覆地。
从沟里挑水吃到家门口有水吃,从破窑洞到水、电、暖、网络一应俱全的农家别墅。回村不到两年时间,张福田就让榆岭窊人的生活跨越了30年。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把目光放到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山坡地上。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将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改造成层层叠叠、整齐划一的梯田。榆岭窊村村民张全生:
榆岭窊村村民张全生:这条沟阳面非常陡峭。阴面属于一种沙坡。从去年2月份开始整沟治理,从上至下。今年已经成型了。
刚开始种大棚,张福田选择种桃子。可不是品种不适应,就是果苗过不了冬,大量的投资一次次打了水漂。面对失败,很多亲朋好友劝他放弃:“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种的庄稼都比别人矮半截,别说水果了。”面对质疑,张福田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种不了,就请别人种!他重金请来了山东的技术员。
张福田:我们第一次成功的是桃子。冬天低温,零下30多度。夏天干旱,这种恶劣环境下,我们又做了暖棚,在大棚里面生火炉子,最后就把暖气再放进去。但问题又来了,还得烧锅炉。硬着头皮往前冲。通过两年的技术,两年的失败,第五年头上,我们桃子正常了。
张福田:我们刚开始的时候60个会员,2018年的时候,我们发展到900个会员。现在会员还能发展个一两万,但是不敢发展,因为我们产品供不上去。一个会员一年3万块钱,相当于365天,算下来一天也就大几十块钱。
市场刚刚稳定,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一次,一名年轻的大棚技术员跟农场负责人发生冲突后,将电脑里所有的大棚种植数据删除,近10年的技术成果荡然无存。面对飞来横祸,张福田没有深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而是从自身的管理找问题。他很快发现,要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安心工作。除了丰厚的工资待遇,还要让他们安居。当年,他便在大棚园区旁盖起了一座三层小楼,取名“专家公寓”。所有的技术人员及家属在这里免费吃住。技术员薛志强说:大学毕业后,他就在这里工作。所学不但有了用武之地,还享受着专家一样的待遇。
薛志强:我从大学毕业就来了这样,工资待遇很不错的。打都打不走。
如今,专家公寓里长期为20多位技术员及家属提供免费吃住。农场每年吸引着忻州市14个县市区的村民们前来打工,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个。除了大棚瓜果蔬菜,村里还成立了种植、造林、养殖、运输4个专业合作社,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榆岭窊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达96000元,比2008年增长了30倍。
张福田:在这么贫瘠的地方上,如果我能把一个产业搞成,它不仅仅是我们村子的问题,是整个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看到希望了。
如今,被大山包围的榆岭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瓜甜果香的闻名乡村。新修的几千亩能够滴灌的农田和梯田里,海红果、富硒苹果和玉露香梨层层叠叠,透过叶子,一簇簇诱人的果实时隐时现。村集体收入年年翻番增长,今年将达到100多万元。榆岭窊还带领周边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