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圪梁梁上的幸福田,走近乡村振兴带头人张福田

山圪梁梁上的幸福田,走近乡村振兴带头人张福田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1

他回乡带领村民致富,将千沟万壑、缺水少粮的黄土高坡改造成大棚满坡、瓜果飘香、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他勇闯难关,历经十多次失败,在高寒山区种植出绿色认证的大棚瓜果蔬菜,吸引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前来就业。
他用15年时间,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30倍。
一起走近乡村振兴带头人张福田

2

榆岭窊村的“专家公寓”

初秋时节,记者慕名前往河曲县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榆岭窊村。驱车行走在荒山秃岭间,满眼尽是黄土,正当人困眼乏的时候,一抹新绿跃然眼前。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那就是榆岭窊。举目望去,绿树掩映中一片青瓦白墙的徽派小楼坐落在山顶上。眨眼间,汽车已经驶入村里。在一座写着“专家公寓”的三层小楼前,我们见到了等候多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福田。说起榆岭窊的变迁,张福田感慨万千。

张福田:当时是63户,230口人。我家的路就是你家的窑洞上面。断壁残垣,走路一不小心就坠下去了。那时候靠天吃饭,基本没什么结余。

在这样一个山高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地方,张福田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说起那时候的苦,村民张志荣至今记忆犹新。

张志荣:那个时候穷的就是,过年过节就没有新衣服,没有新袜子。大腿上打的这补丁。过年的时候把这补丁拆下来,洗下的补丁,再缝上过年。

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充满乐趣。最让福田高兴的是,每天放学后能到一个小伙伴家里观赏马蹄表。这是全村唯一的一个钟表。

张福田:那个时候,同龄玩儿到一起的很少。他家里有个马蹄表,我们就认几点,时针在哪里。整天跟他看这个表。我们处得特别好。有马蹄表的就他们一家。

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有马蹄表的玩伴便举家迁移到内蒙古谋生。对榆岭窊人来说,能出去谋生算是有办法的人。留下的,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受罪。

张福田:因为这个事情,我流了好长时间泪。就想那个小朋友。

离开才能过上好日子,小福田心里有了这样的打算。张福田家孩子多、负担重,几年间父母因为劳累过度相继去世。不幸来得那样突然,少年张福田一夜间长大了。曾经贪玩的他发奋读书,考取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原平农校。走出苦难的少年也终于走出了这方贫瘠的土地。可是,要想改变命运又谈何容易。学校毕业后,张福田决定走得更远,只身前往山东闯荡。人地两疏,找不到工作的他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晚上就在火车站的长椅上过夜。

张福田:在那儿坚持着,坚持到什么程度,就是晚饭我就没有,那个时候就没有一点办法。

3

张福田接受记者采访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福田在山东找到了一份看煤场的工作。他放下中专生的身段,在那里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张福田很快就赢得了煤场老板的信任,并在他的帮助下做起了煤炭生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90年代,张福田靠着勤劳诚信和敏锐的眼光,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聚越多,但富甲一方的他发现乡亲们依然靠天吃饭,生活捉襟见肘。

张福田:乡里面、县里面、村里面都说,你干我们村支部书记吧?能不能带上我们共同过上好日子?就像咱们长大了孝敬父母一样,孝敬父母没深没浅,咱们可以慢慢地来。

当年和家乡渐行渐远是为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如今返回家乡,张福田担起了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的责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像榆岭窊这样远离黄河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驴驮。村里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耗在了挑水上。

张福田:过去喝水就拿牲畜驮了。到沟里面,一面一个铁桶。下去以后用水瓢把它舀到桶里面。人在后面跟着就上来了。

从小挑水吃的张福田深深懂得,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先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当时资金还不很富余的他一次性拿出了30万元打井。

张福田:我们请钻井队把水打上来后,在山上又做了一个小水窖。又建了三个供水点。它是台阶,对于我们村里来说,差不多把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就解放出来了。

望着让他们累弯了腰的泉水哗哗地流到了家门口,村民们比吃了蜜还甜。到了夜晚,不少人将装满水的桶摆满院子里。那一刻,天上的繁星与水桶里的星星交相辉映,一闪一闪地将幸福映射到人们的心窝里。

榆岭窊村村民尤兰招:幸福的我,就跟上我们张福田。不是我夸,世上少有,真的是。

4

在榆岭窊,这样的幸福不但装在心里,更洋溢在街头巷尾。这里见不到蜿蜒的村道,而是有两条唤作“香港路”和“中山路”的宽敞大道。村民们住的不是窑洞,也见不到瓦房,家家户户是格调别致的徽派二层小楼。不但盖新居,还要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他请专家选了新的村址,做了整体的规划设计。2009年春天一到,他便启动了新村的建设。由于工程太大,一时拿不出太多钱,张福田向银行抵押贷款数千万元。施工期间,他几乎都泡在工地上。从原材料到建筑工艺以及后来的装修,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把关。国庆节一过,全村39户人家全都搬入了新居。太阳能热水器排排坐落在楼顶,别墅内,水、暖、电、通讯、网络、闭路电视一应俱全。

榆岭窊村村民张混师:在我们这里当农民也挺幸福,现在全是自来水,暖气是集中供暖,想也没想过就实现了,这就是翻天覆地。

从沟里挑水吃到家门口有水吃,从破窑洞到水、电、暖、网络一应俱全的农家别墅。回村不到两年时间,张福田就让榆岭窊人的生活跨越了30年。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把目光放到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山坡地上。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将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改造成层层叠叠、整齐划一的梯田。榆岭窊村村民张全生:

榆岭窊村村民张全生:这条沟阳面非常陡峭。阴面属于一种沙坡。从去年2月份开始整沟治理,从上至下。今年已经成型了。

远望榆岭窊村,茫茫黄土岭中,梯田层层叠叠,逶迤绵延,就像涌动的波浪,从山梁延伸到山沟,又从沟底爬上了山梁。望着沟沟峁峁上阵阵波涛般的梯田,一个新的想法又涌现在张福田的脑海里:发展山地大棚种植。而为了实现从种庄稼到种大棚的转身,张福田带领村民们竟走了10年的漫长道路。

5

刚开始种大棚,张福田选择种桃子。可不是品种不适应,就是果苗过不了冬,大量的投资一次次打了水漂。面对失败,很多亲朋好友劝他放弃:“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种的庄稼都比别人矮半截,别说水果了。”面对质疑,张福田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种不了,就请别人种!他重金请来了山东的技术员。

张福田:我们第一次成功的是桃子。冬天低温,零下30多度。夏天干旱,这种恶劣环境下,我们又做了暖棚,在大棚里面生火炉子,最后就把暖气再放进去。但问题又来了,还得烧锅炉。硬着头皮往前冲。通过两年的技术,两年的失败,第五年头上,我们桃子正常了。

大棚桃子的成功培育,让张福田找到了一种有效的种植模式。2015年起,他不断增加大棚种植面积。品种从桃子扩大到香瓜、西瓜、葡萄以及各种蔬菜。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榆岭窊远离尘嚣的优势,发展有机农业。历经3年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有机认证。然而,面对成本和售价高出普通蔬菜水果好几倍的有机瓜果蔬菜,多数消费者依然不愿意多掏腰包。历经十多年的苦心探索和数千万元的投入就此戛然而止吗?向来不服输的张福田并不甘心。他在榆岭窊村开了一个蟠桃会,请各方“神仙”为有机农业找出路、谋发展。很快,大家帮他找到了会员制的高端销售之路。

6

张福田:我们刚开始的时候60个会员,2018年的时候,我们发展到900个会员。现在会员还能发展个一两万,但是不敢发展,因为我们产品供不上去。一个会员一年3万块钱,相当于365天,算下来一天也就大几十块钱。

会员制的发展思路很快让榆岭窊的有机大棚蔬菜和水果进入了北京周边的中高端市场。目前,他们有会员900多人,每人每年会费3万元。农场为会员们配送全年的米面、杂粮、蔬菜、水果、肉蛋等有机食品,享受从田间到餐桌的便利。每年仅这一项利润就有两千多万元。

7

市场刚刚稳定,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一次,一名年轻的大棚技术员跟农场负责人发生冲突后,将电脑里所有的大棚种植数据删除,近10年的技术成果荡然无存。面对飞来横祸,张福田没有深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而是从自身的管理找问题。他很快发现,要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安心工作。除了丰厚的工资待遇,还要让他们安居。当年,他便在大棚园区旁盖起了一座三层小楼,取名“专家公寓”。所有的技术人员及家属在这里免费吃住。技术员薛志强说:大学毕业后,他就在这里工作。所学不但有了用武之地,还享受着专家一样的待遇。

薛志强:我从大学毕业就来了这样,工资待遇很不错的。打都打不走。

如今,专家公寓里长期为20多位技术员及家属提供免费吃住。农场每年吸引着忻州市14个县市区的村民们前来打工,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个。除了大棚瓜果蔬菜,村里还成立了种植、造林、养殖、运输4个专业合作社,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榆岭窊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达96000元,比2008年增长了30倍。

张福田:在这么贫瘠的地方上,如果我能把一个产业搞成,它不仅仅是我们村子的问题,是整个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看到希望了。

如今,被大山包围的榆岭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瓜甜果香的闻名乡村。新修的几千亩能够滴灌的农田和梯田里,海红果、富硒苹果和玉露香梨层层叠叠,透过叶子,一簇簇诱人的果实时隐时现。村集体收入年年翻番增长,今年将达到100多万元。榆岭窊还带领周边村子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