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木图尖山,原平曾经的南泥湾

爱木图尖山,原平曾经的南泥湾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核心提示:说到南泥湾,自然会想到延安,想到王震及其部队359旅,甚至想到歌唱家郭兰英所唱的“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微信图片_20220922142708


说到南泥湾,自然会想到延安,想到王震及其部队359旅,甚至想到歌唱家郭兰英所唱的“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是王震及359旅“硬用一把镢头刨出个陕北好江南。”油、菜达到100%自给,粮食200%自给。毛泽东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不过,我要说的是原平曾经的南泥湾。
原平的南泥湾在爱木图尖山上。爱木图尖山在苏龙口镇的木图村。木图村一条长河贯通东西,曲里拐弯、斗折蛇行四十里长,最后从龙口西北奔泻而出,龙口就是苏龙口,龙尾就是木图村。木图村原叫浮图村,因谐音而叫木图。最初因人逃难落脚在此,后聚集、繁延逐渐成村。这个村山高沟深,远离尘世,少有人烟,是一个绝对贫穷的地方,更是一个生长革命的地方。
说到穷,木图村确实是穷。村民至今饮用的是山泉水,2000年才通上电,最近几年才通了油路。那么,倒数八十多年抗日战争前是个什么样子?大家可想而知。两山夹一沟:爱木图尖山,鹰愁梁;中间一条河流,乱石迷眼,河水奔腾,河水横冲直撞流到谷底,因小岭山阻挡向西而去。半山谷地上随形就势的几眼窑洞,背风弯弯的几间茅草屋,站在谷底很难看到有个村庄。平素村民背靠大山,眼瞰河槽,很少出门,如果不是鸡犬相闻,很难知道这里居住着一个村庄。过去,人们常说野庄村是崞县、代县、五台的交界地,其实,真正鸡鸣三县的是住在野庄里边的木图村。
就是这样一个无人知晓的穷山僻壤,却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里曾经是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所在地,住址就在靠近半山腰极偏僻的申存印家的东窑;这里曾经是存在不长时间的崞、代、台中心县委所在地,住址绝对是背靠山崖的朱白军家;五区先在白石,后在野庄,再后就在木图村,住址就在村长王计昌家里。六区成立后,因区长是木图村人申秉钧,他就在河东岸自己家里办公(现申治印家)。如今这个院落还在:东岸半坡上,一个小巷里,进入头门、进入二门,靠北迎南五间窑洞,靠东迎西三间瓦房,窑洞与瓦房之间留有小门,出了小门就是爱木图尖山。这样可居、可望、可逃的机谨居处,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思考和产物。小巷、头门、二门有了缓冲余地,东边的小门出去就是山岭,便于出走。如果再设一道瞭望哨,敌人绝对是十扑十空。木图村也是河北区队出入战斗的地方,更是最早开展垦荒,进行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所在地。

1936年初,突然的一天,平静的山庄热闹起来了。村民们躲在半山沟里或是自己家里偷偷探看,一支部队从小岭山上过来,沿着河槽,穿过村庄,上了爱木图尖山走了。这支部队就是抗日战争还未全面曝发前,中国工农红军组成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并且在爱木图尖山上留下一些伤残人员,红军伤残人员为了不打扰百姓,就在爱木图尖山上驻扎、养伤、垦荒,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爱木图尖山位于木图村东北,海拔2023米,它的东北是代县的高太庄,东南是五台县的白崖(白云),高山全长15公里,宽4公里,主峰叫俺木图梁。山顶相对平缓,土地肥美,水草丰茂,是极好的天然牧场。向西有教场梁,天积渊,鹰愁梁。传说李自成的部队曾在此驻扎,教场梁就是太平军演练骑射的场所;天积渊处在俺木图梁与鹰愁梁之间。站在天积渊,眼望俺木图山,背靠鹰愁梁,地势相对低洼,缓冲,背风向阳;鹰愁梁是五台山的余脉,地壳变化,自然掘起,怪石的升长和收缩,相交与叠压,形成许多石阵和石屋,是人和动物躲避风雨的极好去处。此时,红军伤残人员就住在这里,而天积渊就是最初垦荒的地方。
1937年9月底,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崞县境内,崞县以大同公路为界分东西两崞县。东、西崞县的各种抗日力量不断兴起。此时,八路军的部队已经挺进山西。晋察冀军区设在五台县金刚库村,下设四个分区,其中二分区就驻原平木图村,半年后,驻五台东冶村。木图村有一位教书先生叫张移风,张移风名义上是教书先生,实计上是东崞县五区区委书记,党的秘密工作者。他利用教书的便利条件,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发展党的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本村青年申秉钧和堂兄申书诚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并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木图村在张移风的影响下,村民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住在王家,户主王计昌(王定邦)及他的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抗日的中坚力量。而张娶的就是王家的二女儿。这些当然是后话。
早在这之前,红军伤残人员老刘就经常下山到木图村来,帮群众这,帮群众那,宣传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日本侵略只是暂时的,只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反对他们的侵略行为,日本帝国主义迟早要被中国人民赶出中国去。凭实说,红军过兵来到木图村,老百姓选择的是躲避和逃离,可是红军战士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过境秋毫无犯,留下的伤残人员主动住在山上,一旦下来就帮老百姓挑水、扫院、打井,把仅有的粮食、食盐无偿分给百姓。红军的一举一动让老百姓悬着的心掉进了肚里: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1938年10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东崞县,东崞县各级组织与全县人民积极应对和奋起反抗。小日本为了达到长期统治中国人民的目的,先后在上庄、东社、白石、野庄等村庄建立了据点,据点里住着小股敌军,敌军每天需要吃喝,就按户或是按人摊派,每天让人按时送水、送饭,有时还让送女人;有时还出了炮楼来到村里骚扰和欺凌村民。整个敌占区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晋察冀第二分区领导赵尔陆,游击大队长李长举、五区区委书记张移风,红军伤残人员老刘、郭东远等同志在背地碰头,开会研究对策。赵尔陆,崞县人。他参加过南昌起义、上过井岗山、打过五次反围剿,走过长征,多年做后勤财运工作。现在又和聂荣臻最先开辟了晋察冀第一块根据地。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结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保护游击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最懂得怎样做,他更知道保护根据地的重要性。开会马上制订了相应办法:发展两面村长,表面应付敌人,背后探听消息;继续扩大宣传八路军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有关政策,必要时触动地主富农一点利益。革命队伍不断壮大,老百姓的粮食敌人要,我们也要,处在穷乡僻壤的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粮食。红军伤残人员垦荒,这个办法很好,符合毛泽东主席一贯提倡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思想,我们要和红军战士一道,上爱木图尖山开荒种地,实行生产自救。垦荒屯田,暂由老刘、郭东远负责。
八路军的主张,得到了老百姓的积极拥护。木图村有一位青年叫郭温和,晋绥军在木图村活动时,他曾偷下一支步枪,八路军来了他从山上挖出来主动给了八路军。八路军提出垦荒种地,木图村村长王计昌说,八路军是为咱老百姓打仗,这事,咱们的支持。青年申秉钧、申书诚更是主动要求上山垦荒。
垦荒人员上了爱木图尖山,面对万亩高山草甸,实在理不出个头绪。申秉钧回到家里跟他父亲申振世说起这事,申振世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加入到了垦荒队伍之中。造地就像建屋一样,首先要有基础。造地的基础就是建埂。山坡造地没埂不行,造埂还须随着山势平行而建,然后取高垫低,埂起到围笼保护作用。保护住水土,就等于长出庄稼。申振世这么一说,大家觉得是这么一个道道。
处在爱木图尖山周围的村庄,除过长年淙淙流趟的清泉水不缺外,再不缺的就是满山遍野的石头。说干就干,申秉钧、申书诚,红军伤残人员,抗日积极分子,分工合作,规划地块,划线打桩,开壕夯基,开山取石。开出的石头,手搬、肩扛,背背,筐挑,二人抬,然后用石头垒埂,几位体弱伤残者滩土造地。为了打小日本,人们干的十分卖劲。虽外界不为知晓,工地却热火朝天。但人手明显表现不够,可保密需要,还不便放手发动群众,上边又没有明确指示,只好动员自家身边的人参加。申书印的弟弟申治印也加入到了垦荒队伍中,申治印娶的妻子是王计昌三女儿,叫王润娥。王润娥见俩个姐姐都加入妇救会,她也不示弱。丈夫上山开荒,中午不回来,就主动承担送饭任务。为了尽快收到成效,申秉钧、申书诚等人就和红军伤残人员住在山上。他们原住在天积渊背靠的石屋里,而天积渊距离爱木图尖山有几百米远,就在爱木图尖山上用片石搭起临时住房,住在里边,干在山上。这样从春干到夏,从夏干到秋,虽说垦荒不多,但当年就有收获。申秉钧就是在爱木图尖山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调九区当了民政助理员。

转眼到了1939年、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广州后,战线拉的过长,相对兵力和供给不足,就采取以华治华和重点进攻游击区的策略。兵力大力发展皇协军、伪军、地富反动武装;财力采取疯狂抢劫和掠夺,实行“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壁合围政策”,企图困死游击区军民。与此同时,阎锡山的晋绥军也在抢夺地盘和政权,不断与八路军发生摩擦。这就给游击区军民生存带来巨大困难和压力。 敌人疯狂掠夺和压榨,更激起抗日军民不满和反抗。老百姓说:小日本欺压咱,咱就反对他,八路军保护咱,咱就当兵和八路军一起打小日本。老百姓的支持,抗日的力量越来越大。鉴于敌强我弱,特别是武器装备极差,八路军采取擅长的游击战略,你上山,我下山,你来我走,你走我扰,你疲我打。面对敌人抢粮,每到收获季节,昼夜加班,快收、快打、快藏,坚壁清野;老百姓把自己家里的水井也掩盖起来,敌人出来抢夺,什么也得不到,常常还受到八路军的打击。发生在小岭山上的伏击战,就是日本兵、伪军400多人出来抢粮,结果让河北区队打得落花流水,偷鸡不成反丢一把米,只好溜回崞县城。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的人民战争,八路军依靠人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绝对是好事。可对于小日本来说,对山西的土阎王阎锡山来说,怕就不是好事。但最怕的应该是国民党政府。本来,国共合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政府应该配发军饷,可是到了后来,要不迟发,要不只发三个师的军饷,远远不能满足八路军壮大力量的需求。皖南事变后纯粹不发。八路军真心抗日,而边区政府财力却陷入十分短缺状态,要打小日本,更要吃饭。哪来饭吃?

晋察冀二分区、二地委开会决定:游击区发放代金券。代金券不流通,只作过往干部所需费用支付给老百姓的凭证,秋上替顶摊派。开展减租减息。五区区委书记张移风首先在本区贾庄试行,根据地主与贫雇农土地租赁关系,实行“利对本一倍,住利还本;利对本两倍,本利停退;四六公粮,二五减息,抽地换约,累进负担。”代金券缓解了政府财力紧张;减租减息触动了地主利益,得到了贫雇农的拥护,也解除了扼在咽喉的危机,可问题最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就在这个时候,陕甘宁边区传来消息,肯定了二分区军民垦荒自救的做法。从崞县撤回陕甘宁边区的三五九旅已经开拔南泥湾,部队准备一边生产,一边打仗,自已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消息就像阳光,驱走了迷雾,更像灯塔,照亮了人心,更照亮前进的方向。分区和地委当即决定,第四区队,也叫河北区队全体劳武结合,垦荒、打仗都不误,开展生产自救。并且发动群众参与。河北区队是刚成立不久的一支部队,是由晋察冀军区四团一部和山阴、代县、崞县游击队组合而成,原四团政治部主任曾美任队长兼政委。因在滹沱河北活动所以称河北区队,人马大概500左右,后不断发展壮大,活动区域扩大到滹沱河两岸。

实行劳武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军民生存和发展首要举措。部队马上开拔上山,和原有的垦荒人员一道,在爱木图尖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且放手发动群众,有了部队卫护,老百姓也敢积极参与了。二地委规定:老百姓有农具或是牲畜的,直接带上参加垦荒,政府给以租赁费用,或以农具、牲畜参加分红;没有牲畜农具的村民,政府提供农具、牲畜、种子,秋上收获后按五五分配和四六分配。

优惠的政策,兵民的卫护,原本没地的贫雇农有力气没处使,这下好了。有地的,没地的老百姓纷纷上了爱木图尖山,他们说,共产党、八路军为咱穷人打天下,咱就要跟共产党走,听八路军的话,八路军让咱垦荒种地,就是要咱老百姓有饭吃、活下去,咱们要好好干。河北区队全体指战员在爱木图尖山、天积渊东边的山坡上,鹰愁梁的背脊上展开了大战荒山的战场。部队以连为单位,连以班为单位,劳动时,枪枝三三五五支撑在一起,或是一字儿排开,发现敌情随时可以投入战斗。辛庄、野庄敌人几次出来扫荡,八路军给以痛击,甚至连据点也给端了,敌人缩在乌龟壳里再不敢出来。

部队全是年青人,打起仗来不要命,垦荒劳动也拚命干。采石场上,战士们一人握钎,一人挥动八镑锤,镑锤和钢钎的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叮声和山石塌陷发出的轰隆声响彻山谷。运石路上,三五十斤重的石头,战士们搬上扛上快步如飞,川流不息。垦荒的山脊上镐落、镢起、锹舞,挥汗如雨,拚命在干。从来无人问津的高山草甸,在八路军战士的劳动号子声中,一尺尺、一丈丈变成沃野,变成粮食、变成力量,他们干的更起劲了。因为连队与连队、班与班展开劳动竞赛,战士们谁也不想认输;因为他们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战斗,与荒山斗,与少吃没穿斗,与国民党的封锁斗,与小日本的侵略斗,他们知道:只有活着、只有吃饱肚子,才能打仗,只有有了丰厚的物质,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基础。

战士们开一块,成一块,根据节气时令种一块。因为海拔高,大多种的是莜麦、碗豆、山药、胡麻、萝卜等,也种高粱、玉米。当年就有收获。几年下来,竟垦荒2000多亩,生活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并且开办了运输业、商铺及油坊、面坊、粉坊等副业。

据《忻州革命老区》载:晋察冀二分区河北区队坚持劳武结合,完成战斗任务的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2至8月底的7个月内,共作战71次,攻克朱东社、上庄、野庄等多处日伪据点,毙日伪军165人,俘伪军91人,获大批物资;同时,开垦荒地1845亩,连同和群众和种的地,秋后产量13.8万斤,并开办了油坊、面坊、毡帽房、粉房,除满足自己需要外,盈利50万元。

《解放日报》1945年1月28日,发表署名张平凯同志的文章,对二分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绩予以报道。毛泽东主席看到报道后,马上作出反映。1月31日,毛泽东撰写社论《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以激情洋溢的笔触,以肯定的句式作题,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以指导性的社论形式发表,对二分区大生产动动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为典型予以推广。在这里摘录其中的一段,领略主席饱满的笔触和欢快的心情。

游击区战斗那样频繁,军队从事生产,恐怕要影响作战吧?果直如此吗?请看晋察冀:“实现了劳力和武力相结合的原则,把战斗任务和生产任务相同看重。”“以第二分区第四区队为例。当春耕开始时,就派有专门的部队去打击敌人,并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正因为这样,军事动作也积极了,部队战斗力也提高了。这个小分队从2月至9月初,作了七十一次战斗,攻下了朱东社、上庄、野庄、凤家寨、崖头等据点,毙伤敌伪一百六十五名,俘伪军九十一名,缴了三挺轻机枪,一百零一枝长短枪。”“把军事动作和大生产运动的宣传配合起来,马上进行政治攻势:”谁要破坏大生产运动就打击谁。“代、崞等县城内敌人问老百姓:”为什么八路军近来这么利害?老百姓说:“因为你们破坏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伪军在下面纷纷议论:人家搞大生产运动,可不要出去。”

毛泽东主席这篇文章最先发表在1947年晋察冀边区出版社编发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六卷第六卷上,解放后,在选集三卷上刊发。

爱木图尖山大生产运动过去近八十年了,当时的大生产场面一定是宏大的、壮阔的,甚至是感人的,但是我们实在无法还原当时那个轰轰烈烈的伟大场面。不过,从今天爱木图尖山上的遗迹来看,还是十分壮观的。一道道按照一定的弧度垒砌的石埂清晰可见,一块地足有十几亩、二十几亩大,靠近山坡一边的石屋依然存在,只是顶蓬脱落就像百年老人脱顶一样站在那里。天积渊东坡上和鹰愁梁脊背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同矿务局绿化荒山在上面植上了树。如今,满山遍野的油松已有五十公分粗细,实在找不到一点当年垦荒的影子,但可以肯定地说,这里就是垦荒的大战场。就在这里,我们找到一块石碑的底座。在爱木图尖山这块土地上,红军和八路军战士流过血、流过汗,挥洒过青春,甚至献出过生命。1942年,爱木图尖山上发生过一次战斗,垦荒组织者郭东远被敌人抓回据点,申书诚通过内线以舅舅的名义才保释出来。红军伤残人员老刘就牺牲在这里,并且就埋在山头上,可是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坟头。碑座是安放他的墓碑的吗?墓碑哪去了?老刘生前曾栽过一株松树,叫红军松,哪株树呢?如今山上一株株、一行行到处是树,已经分不清哪一株是红军老刘栽的了,我们倒是觉得每一株树都是老刘栽的,每一株树都是老刘,都是八路军战士。如今,每株树都得了地气,吸足了养分、水分,正生机勃发、茁壮成长呢!

来源:忻州网

推荐阅读

慈禧在忻州及其前情后事
忻州光明西街的前世今生
忻州跤坛领军人物之抱腿神人 张毛清
乌拉圭驻华大使点赞忻州
忻州名人-薄一波
中国城市美女排行榜第七,貂蝉的故乡—山西忻州
十三位忻州历史名人收集全了,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