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忻州大事记

民国初年忻州大事记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民国初年忻州大事记

1、忻县同盟会的活动中心

忻州作为山西同盟会的发源地之一,曾在太原辛亥革命和山西民国政权建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
辛亥革命先驱、忻代宁公团团长续西峰(左3)与公团统领弓富魁(右2)等革命同仁在一起

忻州同盟会在当时有如下几个活动的地方:

一是在忻州的温村。梁俊耀是在辛亥革命前夕由赵戴文介绍加入同盟会的。当梁俊耀从山西大学毕业后,就在忻县中学任教,宣传革命救国理论。后辞去中学堂教学,回到家乡温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训练群众。后,已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的梁际蓉也回到温村,两人密切配合,开展同盟会工作。由梁俊耀负责保甲训练,梁际蓉负责国术、操法训练。训练中得到群众支持,发展到临近的孙家湾和奇村,并得到来福枪四十余支。

二是在三交镇。王建屏在加入同盟会后,即组织镇里的壮丁进行训练,同时联络崞县永兴村秀才陈增光,召集乡民准备起义。后因筹集资金出事,起义未成,王建屏入狱。后被陈增光保释。

三是在新兴劝工厂。新兴劝工厂位于城内东北的文殊寺。1908年忻州知州章桐委任陈敬堂和葛梦九主持筹建事宜。陈敬堂即函请在日本留学的许之翰回来当坐办(义即厂长)1909年许之翰携带机器回来,厂子便建成,主要经营纺织。许之翰在日本时就加入了同盟会。回忻后利用劝工厂即从事革命活动。同盟会成员毛致和、赵良辰做联络工作。

四是在当时的县衙。1911年秋,忻州革命党人赴省汇报了忻州的相关情况,回来后知州朱善元立刻组织了三个新兵连。以同盟会员银承业、段絪等为连长,作为太原军补充的准备。参加新军的有学生三十多人,工人四十余人,失业者和小商贩若干。同盟会员邢仰彭与曹步章为训练长。当娘子关被清军攻破后,新军改为地方民团,同盟会员均隐蔽于民团内,分驻于各村内,一面训练,一面巡查,维持地方治安。1913年,阎锡山从北路重回太原后,新军即被解散。

五是在内蒙的猴儿山。辛亥革命前期,忻州人赵贵根、原平人弓富魁到内蒙闯荡江湖,认识了当地的一些好汉。后弓富魁加入同盟会,组织了一班人,就在猴儿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他们又认识了忻州人杨金牛,在丰镇的忻州巷李毯子院内设立了“书子房,作为革命联络站,信息范围南至忻州原平、北至陶林、二道河,西至凉城一带。。辛亥革命起义以后,忻代宁公团宣布成立,委任弓富魁为统领,并令招兵。后弓富魁招得一千多勇士,进攻大同。

2

2、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化的主题是“移风易俗,破旧立新”。

主要体现在:一、男剪发辫,女禁缠足。“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即在1912年3月颁发总统令,对剪除辩发给予规定:“凡未去发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女子解除缠足,可去学堂读书。

二、服饰变化。由过去的长袍马褂变为中山服,西服,实现中西服装集合。

三、礼节变化。由行跪拜礼,变为拱手和握手。

四、写字变化。汉字开始简化,毛笔字转化为钢笔字。

3、民国初年的忻州经济

3

民国初年的忻州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商业为主。

农业依靠畜力农具,种植传统植物。主要有高粱、糜子、黄豆、绿豆、谷子、莜麦、荞麦、大麻、茄子、南瓜、白菜、萝卜、土豆、茴子白、芥菜等。

商业繁荣

一、城内:有六大财团。分别是:郜、王、张、陈、连和石六大家。;有10个行位。分别是:绸、布、纸、钱、粮、铁、药、估、木、当等;有钱庄18处。分别是:义兴恒、聚丰泰、晋义兴、选清源、义清源、复合源、义源涌、义源成、德义永、聚美成、德兴恒、义源兴、元义恒、义德恒、天德恒、义丰久、元和泰、义聚恒等,其中聚丰恒、义兴恒、选清源三家规模最大。

有绸店7座。分别是:公益昌、聚德昌、久聚魁、公瑞恒、公义和、双盛明、德兴积等。

4

二、集镇:主要有奇村、董村、庄磨、三交。

奇村是宁武、静乐、岢岚等县以及本县西北、崞县西南山区的粮油集散直地。民国初年,商业极盛。有商号192户,资本额326000元,从业人数826人,摊贩47户,从业人员60余人。大商店有:大德号、顺成元、复兴明、复兴成、复兴当、旺荣店、大兴店、丰裕店、恒聚模、天生永、世合昌、恭益昌、广裕厚、景生源、德生厚等。各行业有:粮店8户,钱庄4座,账庄4座,当铺2座,布店30座,洋货庄5座,花布杂货10座,绸缎3座,糕点6座,中药店7家,西药店1家,纸店5座等。货物来源:莜麦、豌豆菜籽来自宁武、静乐;杂粮来自本县;焦炭来自崞县西部山区;棉布来自河北井泾、获鹿、平山;茶叶来自汉口;烟叶来自代县、曲沃;铁器来自盂县;药材来自河北祈州、武安;花生、梨来自五台、定襄;糖味来自寿阳;京广杂货来自太原。

董村民国时期有人口3500多人,各种商店70余座,从业人员200多人。一年9次庙会。

庄磨是周围乡村的活动中心,本镇有人口800多人。各种店铺40多个,从业人员200人左右。有粮店、布庄、医药、杂货、烟酒、小食品等店铺;最多的是干货店,有20多个。

三交位于庄磨、静乐和县城的道路交汇处,是过路人的休息之所。有各种店铺16家,享有盛名的三交莜面,行销于忻州、太原。当时有石磨28盘,专门从事莜面加工。莜麦来自静乐。

三、外出经商情况:

自清朝以来,忻州人外出经商,足迹遍及全国。约有15个省市、90余个县、市。其中归化、包头是主要据点。典型商号主要有:

天申恒。由樊野村王朋山开设,总店设在归化。分店设在新疆奇台。

义成昌。创始于光绪年间,创始人樊野村王焕。总号设在包头。内蒙归化和新疆都有支店,有员工100余人。上述两商店主要是把湖南的茶叶、京广杂货运到西北各地销售;然后再把西北的药材、皮张、葡干、杏干等运回内地销售。

大义昌。双堡郜氏开设的绒毛店。总店设在包头,有店员60余人。分店在北京、天津、上海、兰州、武威、张掖、西安、银川等地。

聚恒昌。东楼张氏在归化开设的大商号。有店员30多人。

元义昌。忻州城内的麻全忠在丰镇开设,店员有50多人,资本4500元,年营业额25万。

四、商会情况:

商会是商民团体组织,其负责人是各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领导各行业开展商务工作,调解纠纷,同时负责政府向商界摊派税款、差捐。忻县商会成立于1919年,地址在财神庙。初为会长制。由10大行选出候选人,然后从候选人中选出会长、副会长若干人。商会成立初期,会长任期一般为1至2年,也可连选连任。

5

五、忻州主要商业大事记

1919年忻州城设立山西省银行忻县办事处,流通“晋钞”,同时取缔私营钱庄、当铺、商户发行的“凭帖”。

1920年山西在忻州城设立电信局。

1924年在留美学生王梦龄的倡导下,由县长、商会会长、劝工厂5股集资,创办忻县电灯公司,(地点在泰山庙巷)装有24千瓦火力发电站一台。

1932年阎锡山改组省银行,并发行新钞。

1935年山西银行在在忻县设立分行。山西银行、铁路、垦业、盐业四银行实物准备库成立,忻县设分库,大量印发纸币。1936年禁止铜元在市面流通。

1935年8月经忻县的北同蒲铁路通车,忻县火车站正式启用。站名由山西省政府秘书长、著名书法家宁超武所题。

4、民国初年的文化教育

6

清光绪28年即1902年,秀容书院改称新兴中学堂,标志着忻州新学开始。1904年,忻县成立了第一个高等小学堂,即忻州高等小学堂。1912年,小学堂改称小学校,新兴中学堂改称忻县中学校;1917年成立乙中商业学校,忻县中学附设师范讲习所,城乡各村普遍设立小学校。1919年下半年,忻县增设了5个高等小学堂,全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高等小学堂招过三个班。分别是1907年、1908年和1909年。当时学制为四年制。从1919年开始,一高小的招生数量扩大了一倍。从以往的一年招一班变为两班。据民国九年四月《《忻县教育概况》》记载,当时一高小有四班,130余人。第一任校长是邢建元。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县籍志士仁人根据需要为学生编写了教材,先后编印了《《高小国语拾级》》、《《地理常识问答》》、《《算术精义》》等。同时,一批书籍出版,主要有王锡纶的《《怡青堂文集》》、周天益的《《六书存》》、陈敬棠的《《忻县古籍名胜诗文录》》、陈逢泰的《《观我斋遗风》》等。

来源:忻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