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和子饭,是山西人家的一种民间饭。忻州地处北方,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和小米为主,冬季严寒,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长久以来,忻州人对面食的钻研和发明,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美食。
“米汤锅里煮片子”是杂粮之都忻州地道的家常做法。以路为界,路东的居民喝“豆散散”,路西的居民喝“钱钱” (是指将清水泡涨后的黄豆用石碾压扁)。河曲一带居民常吃一种特有的酸捞饭,做法是把米放入特制酸汤内,在15摄氏度以上浸泡4至8小时后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特点是味如酸奶,黄亮筋韧,清热解渴。
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和子饭"的制作方法、辅料配备各具特色。有的以小米为主,加煮红薯、山药蛋、黄豆、糊面;也有的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还有的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萝卜条等等。中医讲:不偏不倚之谓中!和子饭把小米、面食佐以山药蛋等材料中和在一起,熬制而成,与传统中医有了内在的联系。饭中有蔬菜,根茎类食物、黄豆、尤其是杂粮,很好地把各类养生食材完美结合起来,这是集炝、炒、熬为一体的调和饭。
曾经的午后,忻州的女人速速把锅碗收拾停当,添上一大铁锅水,水是地下井水,撒一勺花椒粉进去。另用小炒瓢把小米炒香,下锅。南瓜、土豆疙瘩、干豆角这些不容易煮熟的菜蔬跟炒米一块入锅,再扔一把黄豆。火膛里糊上稀煤,就可以放心地串门儿去了。待到天傍黑时回来,和子饭熬得恰到好处,汤不粘,菜不烂。添炭加火,再下白菜、菌菇这些易熟的菜。趁这一小段熬煮的空档,擀一把杂粮细面条。大火把面条煮熟,就是一锅好饭。
各种干货菌类的维生素全部融入汤中,营养丰富,故而又有“和子饭,山珍海味全席筵”的说法。和子饭还有一道最要紧的工序,用一把铜勺在炭火上烧热,浇上胡麻油,把生姜、蒜末、老葱炝进去,盐、生抽、老陈醋调味,放入麻麻花,只听得哧啦一声,随着烟气一股奇香,沁人心脾,将之一起倒入和子饭,瞬间满院半个村飘出香味儿,那是稻谷满仓丰收的味道,是离家儿女归乡的味道,是抚慰人心的味道。如在夏日,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围着一锅和子饭,一揭开锅盖,连伏在墙头的黑猫都循着香味跳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