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立冬啦
这几天的忻州,最低气温已是0℃以下,
一出门就有种一秒入冬的感觉,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儿时忻州冬天的样子~
小时候的我们,为了抵御刺骨的严寒,
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宽大的棉帽;
围上长长的围脖,穿上厚厚的棉鞋;
活脱脱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
在你的记忆中,忻州的冬天是个什么样子呢?
打开时光的大门
去老忻州的冬天看看吧
储大白菜
冬储大白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新买的大白菜一般要先放在朝阳的地方晾几天,然后再整齐地码放在房檐下,苫好草帘子、塑料布,储存好了。
贴煤饼
每年秋凉时,住在大杂院里的各家纷纷动手,在房前屋后的墙面上贴煤饼,待晾干后用麻袋、箩筐存放在一边,取暖生火时每次取出几个砸成小块来烧。
生炉子
每到冬天来临了。家家户户就会开始组装炉灶,为的是冬天的取暖。还要到附近的煤场子里买煤。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家家户户生炉子已经慢慢的被暖气取代了。
泡澡堂子
由于以前没有热水器,咱忻州人冬天都是泡澡堂子。不知道大家还记的人民澡堂吗?一到冬天,澡堂子就成为了男女老少休息放松的场所。
河上滑冰
哪怕冻得鼻涕横流,随便用袖子一抹,一旦河面结冰,可玩儿的东西更是多了去了。小朋友们在冰面上互相追逐嬉闹,成为了那些年冬日里最快乐的回忆。
雪一停,家长基本上就拦不住了,约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乱打一通,冷不丁自己的脖领还会被小伙伴塞进一个雪团,弄得湿漉漉的,打累了就开始堆雪人。
窗户上的冰花
小孩子最喜欢趴在窗户边,哈着气用手在玻璃上“作画”。清晨,绚丽的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万花筒一般,美丽无比。
热水袋
雪花膏
现在喊得出名字的有“友谊”、“百雀羚”、“万紫千红”等等,那股浓到刺鼻的熟悉香味,然而你却不得不佩服这些品牌强大的生命力。
妈妈牌毛衣
以前妈妈都很心灵手巧,她们总是会积攒很多毛线,一到冬天就会给孩子织毛衣,那些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还有很多花纹。
军大衣
冬天穿军大衣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种英武之气,时过境迁,这些几乎所有家庭必备的行头,已成为工人的工作服,偶尔会有前卫者,冬天穿着军大衣出场,让人惊叹时光的变幻。
大棉袄
小时候的冬天,都是穿着妈妈或者奶奶亲手做的大棉袄过冬,甭提有多暖了,每到冬天都裹成一个大熊一般,试新棉袄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老军用棉帽
这又叫雷锋帽,是部队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把帽帮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护住了,外面的冷风吹不进,里面的热量散掉,浑身都感到热烘烘的。
大棉手套
一双棉手套 ,却能遮挡住咬手的风 !
这种大棉手套不戴的时候绳子跨在脖子上,超方便携带。每逢严冬来临,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双用粗布做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 。
条绒棉鞋
那时候,拥有一双带气眼的条绒棉鞋简直是潮人的标志。
记得小时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着一双暗黑色条绒棉鞋,底子和面儿都很厚,里面融呼呼的,又舒服又实在。给人们留下了温暖而又苦涩的记忆。
芝麻糖
小时候的冬天,还能吃到又甜又黏牙的芝麻糖。
忻州人的小时候,还有一个独特的记忆就是冬天可以买到又甜又脆又黏牙的芝麻糖,吃一口,香在嘴里,甜在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烤红薯
每次闻到烤红薯的味道都让人欲罢不能。
在忻州,一只铁皮桶,一炉炭火,一筐晒要,甜香和热气温暖了寒冬。
这是寒冷的冬天很受欢迎的零食,看着师傅把白花花的米倒进罐子,然后捂着耳朵,一声巨响后一股热浪从锅里冲出,胖乎乎香喷喷的爆米花就直冲进那个长长的布袋里。
糖葫芦
每次听到“冰糖葫芦”那熟悉的叫卖声,就能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在忻州,小时候,只要听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上前去,央求大人给买一只,山楂外面已经凝固的冰糖,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欲滴,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糖炒栗子
冬天的糖炒栗子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忻州旧时的糖炒栗子没有机器烘炒,一只煤炉、一口铁锅、一个大锅铲,半锅铁砂。贩卖板栗的师傅即炒即卖,热腾腾的香甜味儿扑鼻而来。
粞麻糖
粞麻糖是忻州过年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一道风味小吃!
做麻糖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麦芽和小米,然后混合上锅蒸,最后才能熬制糖稀。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全忻州男女老少都要吃个粞麻糖。据老辈讲,这天晚上吃麻糖是图粘着嘴、少说话,不至口无遮拦,无意间影响了灶爷的好心情。
那一幕幕模糊的画面,
很简单,却充满乐趣,
记忆中的冬天
似乎比现在寒冷许多
可是回想起来
点点滴滴却又暖进了心田
那一年的忻州的冬天
你还记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