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村曾经的三个标志性建筑

顿村曾经的三个标志性建筑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顿村曾经的三个标志性建筑
刘计和

1




一、五  垒  堆





五垒堆,又名烽火台,因沿官道相隔五华里而设一烽火台,是我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烽火台的建筑是用于战时发送紧急军情的。古时一旦发现敌情,便燃烧以掺有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夜间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看后便知战事发生,继而出兵相助,顿村的五垒堆至泡池北二里半村和南边的廿里铺村的五垒堆相距均在五里左右。


五垒堆高六丈,方十丈左右,登堆时可拾级而上,上部较平,四周设有三尺高的土台,用于点火报警,五垒堆下方西侧有一处院落,院内东为大殿,殿内有关公走马雕像,还有周仓、关平相随左右,泥塑威武逼真,栩栩如生。殿门外两侧安石狮一对,院中有石碑一通,石头旗杆一根高丈余。院内有正房三间供和尚和值班士兵居住,南房三间堆放杂物。院门外紧贴官道,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降京津城后,那拉氏慈禧太后携关绪帝及皇室成员乘龙辇在逃往西安的途中,于八月十五途经此地,村里还组织群众在五垒堆左右迎送。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话的普及和使用,烽火台逐渐失去往日的使用价值,建筑物无人维护,在解放前后已倒塌。五垒堆也在一九七五年秋因搞农田基本建设用土填了河滩,原址今日已变为农田种了庄稼。


 二丶 东  门  阁





2


明、清时期的顿村,村外有四阁,南阁、北阁,西阁和东阁,南阁观音庙为阁,北以北观音庙建筑群为阁,西以红门为阁,因为村东为村内主要出口,东门阁的建筑比其它三阁宏伟壮观。
东门阁村东的道路中央,距村七丈余。阁分上、下两层。木柱、木梯、木地板,二层顶部青瓦覆盖,有脊无兽。楼下车走人行,楼上有阁,谓:魁星阁。面向西的一面塑有玉皇大帝雕像;面向村外的东面则塑着一位魁形的神像,一脚向后翘起,形成“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莘莘学子,日:“”魁星点斗”。
距东门阁往东二十丈的路中,有一座宏大的建筑物:照壁。照壁宽两丈七尺,高一丈八尺,照壁厚近三尺。砖基础,四周砖嵌边,中间胡墼,两面白灰抹面,用雕刻过的青砖作照壁前后的图案,顶部用硫璃瓦、石灰作防雨处理,两边有超大的兽咀,照壁前后的通瓦猫头上间隔一段安一小兽。我村的照壁无论高、宽和雄伟、豪华程度,是邻村无可比拟的。每年冬日,由于没有了庄稼的遮担,一下汽路就能看到我村的大照壁。古有一种说法叫,“寻顿村不用问,村外看照壁,进村问碹口”。照壁两侧是专门拓宽的七尺车道,人与车辆绕照壁两面留有的道路上通行。那时车倌不像现在按上、下路通行,是按两车倌位置内侧会车,两车尽量靠边,  只要道路足够躲开,两车基本不会发生相撞事故。
照壁为明,清时所建,由村内有钱人集资所建,历经百年,解放后由于有碍于通行而拆除。


 三丶西  碹  口




西碹口,位于南北大街中段,西碹口街的东端。斜对为村委会大院,属于顿村的中心范围,是村里最繁华的地段。西碹口门后为段美兰,他的爷爷寇三解放前就在临街开有商铺。改革开放后,她家把院东房拆除,盖成八间门市对外出租。碹口南邻崔二宝也将院内东房改造成门市自己经营曰杂,收入颇丰。
西碹口宽一丈、高一丈六尺,材料为青砖。西碹口大门于一丈八处处起碹,碹口上部为弧形。用石灰浆砌成的碹口大门,青砖横平竖直,灰缝饱满。门墙宽四尺,原先有门框,两扇大门。门扇为榆木材质正面朝外,门环、拉手、蘑菇钉、门簪、狮子头一应俱全。在门的背后,装有上、下两道木质插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门有专人负责值守,西碹口成为保护整条西大街老百姓重要屏障。西碹口的顶部有一定间距的门垛,门的正上方中间部位,塑有用青砖雕刻成的门匾,上书‘’福寿街‘’三个大字。背面也有一匾,上书"凝秀"二字。在碹口北侧的花栏墙下边,旧时还钉有一个用薄木料做成约一尺左右的棺材模型,据说是刘补年的曾祖刘恒在明国时期所为。刘补年上祖辈几代木匠,除精通一般木工活外,主打加工棺材,而且周围十里八乡很有市场,碹口墙钉此物实际是古时的一种广告行为。
西碹口究竟建于哪朝哪代?笔者咨询多位老者,也说不准具体时间。只是前年在与九十多岁的隆海叔交谈时,讲到他的爷爷刘建候曾参加过建设西碹口一事。估计时间在清末民初,至于碹口上的门,据多人所讲,在解放前就不见了踪影。尽管西碹口后来失去了防备兵匪袭扰的功能,但后来的多少年,外地人来村寻亲访友,总要先问此人住在碹口里还是碹口外。
西碹口于二零一六年,在政府修牧马路时折除。


3

4


来源:忻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