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和地名与忻州的千丝万缕!

“赵氏孤儿”和地名与忻州的千丝万缕!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1

随着“太忻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太忻、忻定、忻原大道的贯通,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的地缘结合更为紧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赵氏的封地或赵国的领地,“赵氏孤儿”的历史传说,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留下了不少独具赵氏特色的相关地名。

关于“赵氏孤儿”的版本对比

关于“赵氏孤儿”的这段历史,史籍上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个是《左传》、《国语》、《史记·晋世家》等的记载,一个是《史记·赵世家·韩世家》等的记载。
在第一个版本中,“赵氏孤儿”灭门惨案,是由赵氏家族内部的一桩桃色事件,而引发的。
赵家的第一代掌门人叫赵衰,赵衰有四子,长子赵盾,次子赵同,三子赵括,四子赵婴。因赵同的封地在原邑,赵括的封地在屏邑,赵婴的封地在楼邑,故赵盾的三个弟弟,又称原同、屏括、楼婴。赵盾为赵家的第二代掌门人,也是掌控晋国朝政二十多年的一代权臣。赵盾的儿子叫赵朔,其夫人为晋景公之妹赵姬,又称庄姬、孟姬。
赵同代表赵家担任公族大夫,赵括担任赵氏宗主。赵盾病亡后,其子赵朔担任下军佐,早于两个叔叔进入卿的行列,可惜寿命短促,邲之战以后,史书上就无赵朔的记载,说明他已经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其夫人赵庄姬(庄为赵朔的谥号)难耐寂寞,与赵朔的叔叔赵婴勾搭成奸,闹得沸沸扬扬,满府皆知。赵同、赵括怒其败坏家风,将其弟赵婴放逐齐国,赵婴后称赵婴齐。赵姬又羞又恼,没法在赵家呆下去,只好带赵武回晋公宫居住。
三年以后,即公元前583年,庄姬向晋景公进谗言,诬告赵同、赵括暗中整顿家甲,图谋作乱。晋景公半信半疑,召栾书、卻錡商议,当时栾书任中军将、正卿,卻锜任中军佐、副卿。两人一起做了伪证,说赵同、赵括早有谋反之心。晋景公这才定下决心,调集各卿兵马,于阴历六月十七日,讨伐赵同、赵括,将居住在下宫的赵氏族人一百多口,不分老幼,杀戮殆尽。唯赵武随庄姬居于晋公宫,而幸免于难。此事件,史称“下宫之难”或“原屏之难”,亦是典故“孟姬之谗”的由来。
这年底,景公生病,韩厥乘机对景公道:“赵衰辅文公立国,赵盾执晋政二十年,皆有殊勋。可他们的后人竟然没有爵位,岂不让忠臣寒心?赵氏之功,不可没也。”景公平素颇敬重韩厥,于是听从了他的意见,立十岁的赵武继承赵氏爵位,把原来的家财、府第、封邑全部归还,赵氏复兴。
赵氏家族重新崛起后,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即:“赵氏孤儿”的这段历史怎么写?照实写吧,赵武亲生的母亲,与自己的爷爷辈偷情、乱伦,又与自己的亲舅舅,自己同僚的长辈,联起手来,把自己一脉血亲的爷爷辈,及以下族人斩尽杀绝。这样不堪的事,让子孙后代怎么看?让赵氏封地的子民怎么看?所以,必须对这段历史,作大刀阔斧的改动,才符合赵氏统治者的政治利益和道德标准。于是,就产生了“赵氏孤儿”的第二个版本。
现在广泛流传于世的,是第二个版本,即《史记》里《赵世家》、《韩世家》的有关记述。元朝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即是以此为蓝本创作的,但明显脱离历史真实,属于文学作品,本文不予涉及。和第一个版本比较,第二个版本有几个明显的变化,包括人物角色、事件诱因、时间地点等。

1、人物角色的转换和增加。

在第一个版本上,出场人物仅有7人,制造这起惊天惨案的凶手共有4人,即晋景公、赵庄姬、栾书、卻锜等。赵武的亲生母亲赵庄姬,他的亲舅舅晋景公,为尊者讳,显而易见,不能写上。而其他两人和赵家都位列六卿,地位平等,其后辈又和赵武是同僚关系,以后怎么一起共事?所以,也不能写。那怎么办呢?只好找个替罪羊了。于是,在第二个版本上,把晋景公、庄姬、栾书、卻錡等凶手的角色,转嫁和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屠岸贾。所有的坏事都是他一个人干的,和旁人无相干。他当时的地位好象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瞒着晋景公,擅自带领众卿众兵将,灭了赵氏一门。赵庄姬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而被迫自杀,反而成了受害者和好母亲。栾书、卻锜二人,干脆忽略不提。通过屠岸贾这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把真正的凶手洗白了。
保护、帮助赵氏孤儿的好人,第一个版本只有韩厥一人,第二个版本又增加了两个人物,而且还成为主角,即公孙杵臼和程婴,他俩侠肝义胆、忠心救主、舍身取义的行为,感天动地。他们三人合称“三义士”。韩厥小时候曾在赵家生活过,受过赵家的恩泽,仕途上又得到过赵盾的提携,后成为韩国的始祖。公孙杵臼是赵氏的家臣。当年晋襄公去世后,正卿赵盾和副卿狐射姑因为立君,产生分歧,赵盾派公孙杵臼当刺客,将孤射姑支持的公子乐,在从陈国回晋国半路上截杀,为赵家立下大功。此二人,或为赵家养大,或为赵氏家臣,生平事略皆有史料印证。唯程婴来历记载不详。
2、关于事件诱因。
第一个版本上,该惨案是由桃色事件引发的,而第二个版本,则是由小人记仇引发的。奸佞小人屠岸贾,地位较低,并不在六卿之列。晋灵公时,他是晋灵公的宠臣,晋灵公荒淫无道,他助纣为虐,因此,受到晋国正卿赵盾的多次喝斥。后晋灵公被赵盾的堂弟赵穿弑杀。当时史官记曰:赵盾弑其君。屠岸贾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下宫之难”发生时,屠岸贾担任司寇,掌管刑狱,肯定参与了这次屠杀行动,但他不是决策者,只是个执行者而已,所以,第一个版本上对他忽略不提。但第二个版本中,他却地位显赫,众卿众将都由他节制,连晋公宫也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他打着追究赵盾弑君之罪的旗号,带领众卿众兵将,将赵家一门三百多口,诛杀殆尽。这样一来,既掩盖了赵家内部偷情、乱伦的丑闻,又开脱了赵庄姬等人的罪责。
3、关于时间和地点
第一个版本上的“赵氏孤儿”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83年的阴历六月十七日至年底,也就是从案发至赵武复位,不足半年的时间。而第二个版本,则持续十五年之久,从赵武出生,至长大后,报仇雪恨,时间跨度漫长,使程婴藏孤的感人情节更加饱满。
“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在今晋南(河东)一带。晋公宫,下宫,应该在当时晋国的都城内。从时间段来看,当时晋国的都城,应该在故绛。疑似为今山西省绛县县城南车厢城遗址和襄汾县赵康村东侧的赵康古城遗址。这期间,先后经历了8个君王,即 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公。晋公宫、下宫,应该都在故降城内。只是故降城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考证。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赵氏的“下宫”,不在故降城内,而在赵家封地耿,即今山西省运城市代管的河津市。
由于第二个版本,又加出程婴藏孤十五年的情节,那么,这藏孤的地点在哪儿呢?据统计,有名的藏孤之地,有四处,即:山西省盂县藏山、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镇北孤台村的赵孤园、河北省邢台县赵孤庄、陕西省韩城县白马滩镇九郎山等。其中位于晋东盂县的藏山,为国家4A风景区,最为著名。由此申请的赵氏孤儿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存名录。
那么,这些藏孤的地点,哪一个才是真的呢?这个不好讲。因为以第一个版本所言,根本就没有托孤、救孤、藏孤等情节,都是子虚乌有的,怎么可能有藏孤地点呢?以上这四处,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都属赵氏的封地或赵国的领土;二是,表现的主题,全是对赵家的忠和义。在赵氏辖区内流传加工以后的版本,正吻合赵氏统治者的良苦用心。或者说,这些传说和地名,本来就是由他们策划和命名的。

太忻有关地名的传说

盂县的藏山,从地理范畴上讲,也属“太忻”区域。除藏山外,还有很多相关的地名,能够把整个故事的人物、情节、地点等,完全地、无一遗漏地复制下来。
太忻地域,早在春秋晚期,就已归属晋国。赵武的孙子赵鞅,即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公元前497年,晋阳城建成,赵简子率兵民入住晋阳城,这是赵家势力第一次到达太原盆地。晋阳城最先为赵氏的后方基地,后为赵国的都城。“悬翁之山,晋水出焉”,晋阳城是因为城南有条晋水而得名的。古时,以河之阴为阳,以河之阳为阴,故叫晋阳城。而晋国名称,也是因为都城附近有条晋水而得名的。在晋南地区,今天环绕天马-曲村遗址(古唐国区域)有一条水流,名釜河,往西注入汾河,有可能就是那条晋水。晋水之名,是从晋南“移植”而来的。如果和赵氏孤儿的故事联系起来看,晋阳城应该既代表晋公宫,又代表晋国的君主。
赵家的居所“下宫”,本在故降城内。但忻州市代管的原平市,其名称和“原屏之难”的“原屏”疑似吻合。原邑、屏邑为赵同、赵括的封地,“原屏”即指赵同、赵括。关于“屏邑”只在《左传》里有记载,至今找不到具体位置。而“平邑”,在《史记》里有记载,具体位置在河南省南乐县东北,现在还叫平邑村。故“原屏”即为“原平”。如果和赵氏孤儿的故事联系起来看,原平名称,既指赵同、赵括二人,同时,也指赵家居住的“下宫”。
大反派屠岸贾盘踞忻口。据《忻州志》记载,忻府区忻口村北,有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叫屠岸贾城,又称鹅城,传说是奸臣屠岸贾的故里。忻口的地形特点为“两山夹一河”,东面是五台山脉,西面是云中山系,滹沱河从中穿过,为“晋北锁钥”之要隘,也是太原北部的屏障、门户。根据传说,忻口和屠岸贾有一定关联。忻口本为军事要地,也为屯兵之所。这里距离晋阳城约100公里,距离原平(今原平市太平街)约10公里,正好卡在晋阳和原平之间。屠岸贾城,应该是屠岸贾的兵营所在。按第二版本所记,大夫屠岸贾不听韩厥劝阻,带领兵将从忻口出发,向北攻打近在咫尺、无险可守的原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赵氏孤儿惨案。而晋君住在晋阳城,距离遥远,鞭长莫及。与现在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里,屠岸贾瞒着晋景公,擅自调兵遣将,讨伐赵氏的情节相吻合。晋阳、原平、屠岸贾等城邑,皆为演绎赵氏孤儿故事而得名。
据《忻州志》载,忻州古城北门外西沟,有个很深的洞窟,叫议事沟,又名贸儿沟,传说程婴与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商议对策,又怕隔墙有耳,就悄悄来到这里,定下掉包计,瞒天过海,以保全赵氏孤儿。
忻口村西北,是金山,位于原平与忻府区交界处。金山也称程侯山,传说程婴携赵氏孤儿藏于此,因程婴藏孤有功,被封为侯,故名程侯山。古籍《山海经》中亦有记载。
原平境内,滹沱河东子干乡东南贾村东,有座小山,叫善护山,据说也是程婴藏孤之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东南贾村西南,挨着西南贾村,西南贾村南有红门山。山上有个天然洞窟,叫藏姑藏哥洞。据说程婴携赵武逃到这里,受到在山上放牛的一对母子的悉心哺养,赵武称其母为姑,称其子为哥。后返回原地,想寻找他们报恩,不料,他俩早已饿死多日,不在人世了。赵武感念不已,就依山洞修一庙宇,以作纪念,即现存的“藏姑藏哥庙”。
西南贾往南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西荣华,一个叫东荣华,其村名也和孤儿赵武有关。民间传说,赵武是条龙,两个村子,是由他挥剑劈成两半的,故叫龙化,后改写成荣华,子干当地方言,仍把“荣”念作“龙”。
定襄县东南12公里处,有个古村落,叫藏孤台村,也因程婴藏孤而得名。村子东部背靠一座大山,叫武峪山,其山名也和赵武有关。此山和盂县的藏山,应属同一条山脉。另外,还有赵武道、赵武沟,保胤祠等名称,都和赵氏孤儿故事有关。保胤祠,原是供奉程婴的一座小庙,已毁。
前文说过,奸臣屠岸贾的故里,传说在今忻口村,而义薄云天、保护赵氏孤儿的“三义士”,其故里,传说也在忻州(这里指忻府区)。
程婴,据说是忻州城内南关人,南关村西坡梁上有他的墓。而据记载,九原岗上和程侯山上,也曾有他的墓或祠。
公孙杵臼,据说是忻州城西郊三社的,三社分东,西,中。现在逯家庄村,大概在中社的位置,村中既有公孙杵臼的墓,也有祭祀他的祠堂忠烈祠。
韩厥故里,据说在忻州市区南约12.5公里处的豆罗镇韩沟村。村外有韩献子(韩厥的谥号)的墓,碑文记载是清代重修的。而据明朝编撰的《忻州志》载,韩厥墓在忻州城东南15里的韩严村。据说村名本是韩厥村,因“厥”字笔误写成“严”字,以讹传讹写成了韩严村,现写作韩岩村。韩沟村或是明朝以后出现的村名。忻府区的韩岩村、韩沟村、大南宋村、水峪村,及原平市子干乡西南贾村的韩姓,根据族谱所记,皆为韩厥的直系后裔。他们的始迁祖,在韩国被秦国灭国时,逃难到忻府区定居。由此判断,这个韩献子墓,应该是他的后代迁居到此地后,才重新修建的,而并非真墓。
原平市同川镇,有座山叫将军山,因山上有座祭祀韩厥的庙宇而得名。与此有关的,还有将军山水库,忻原大道上的将军山隧道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韩厥的不懈努力下,赵武与程婴奉景公之命,统兵攻打忻口村北屠岸贾的城堡,灭其一族。唯屠岸贾本人乘混乱之机,落荒而逃,藏匿于忻府区豆罗镇刘家沟的一个山洞中。相传此洞,通定襄古城,“且入洞常有钟鼓声,猎者以鸟铳(一种击杀鸟类的火器)击之而止”。赵武带兵追到此,将屠岸贾诛杀。这个洞窟,就叫屠岸贾洞。
与刘家沟相隔不远的韩沟村南的山腰间,有个劳师台,据说,这里是当年赵武诛杀屠岸贾以后,慰问将士、开庆功会的地方。
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原名叫九原城。“九原”之名源于城西的高地九原岗。传统观点认为,九原岗是因为有九个山峦而得名的。但笔者以为,“九原”之名的由来,也与赵氏孤儿赵武有关。
最早叫“九原”的山,并不在忻州境内,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北。相传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忻州的九原岗名称,和晋阳城、原平城、屠岸贾城名称来历一致,也是从晋南“移植”而来。
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后,当过晋国的中军将、正卿,达到了他爷爷赵盾的地位。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礼记·檀弓》中,载了一段赵文子(赵武的谥号)和叔誉(又名叔向),一同来到九原巡视观光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赵武的功成名就和志得意满。由此,九原和赵武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关联。但赵武登临的九原,应该是晋南的那个“九原”,不是忻州的这个“九原岗”。赵氏统治势力延伸到太忻以后,将忻州西部丘陵以九原命名,其有两个用意:一是,纪念他们的先祖赵氏孤儿赵武;二是,将九原岗规划为墓地使用。
除此以外,还有,如金山脚下北赵村的“藏孤洞”,忻府区西南的白马山,原平市同川镇的“藏孤台”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古语曰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其遗风源头,或许和多如牛毛的赵氏孤儿地名,而密不可分。
来源:美丽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