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在山西省西北部,有一座名为“神池”的县。这座县城的名字的缘由,居然是因为一片小小的池塘。
这片池塘名为“西海子”,能够成为一个县的名字,可以想象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这片土地何以因为这一泓水而成为一个县的名字呢?
神池县境内近一半为山地,剩余的一半中多部分为丘陵,平川地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受到境内山脉走向控制,境内地表支离破碎,起伏差距悬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百姓主要依靠种地和养殖为生。
神池这个名字可不是自古就有的。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是当时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直到被汉民族武力征服,才真正归属。
秦统一天下后,这块土地属于雁门郡。
进入西汉之后,这片土地和所有的山西西北部的县命运一致。不断南下的匈奴逐步定居繁衍,并伴随着历史的滚滚浪潮跌宕而又起伏,就如同境内的山峦般。
此后在明代之前,一直随着周边建制的改变而改变,一直隶属于相邻的宁武。
直到明代在宁武关北三十里,设置神池堡。
“嘉靖十八年筑,万历四年增修,周五里有奇。堡东通朔州井坪所,西南通岢岚之三岔、五寨等堡,商贩咸集于此。”
此为史上首度置地,也是“神池”二字首度出现。
为什么叫“神池”呢?
明《文昌祠记》载:“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逾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
为何将这“水一泓”称之为“神池”呢?
在神池县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标准的是“十年九旱,风大沙多”。
明代之前,百姓对于水的渴求还没有当时那样的强烈。随着玉米、红薯等高产量农作物的大量耕作,人口的增长也成比例增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于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早在北魏时期黄花岭下就有池,当地人称之“西海子”。周边山上五股泉水汇流入内,池水常年不涸,称之为“五龙捧玉盘”。
这一片小小的池塘,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是怎样的重要。尤其是这块干旱少雨的地方,这一泓碧水又是怎样的希望和梦想。“西海子”的水在干旱时期也不见少,雨季来临也不见多,这样的神奇之处,又怎能不叫做“神池”呢?
在仅有的五分之一的耕地上,面临全年仅只有三个月没有霜冻的季节,这一汪碧水又是如何的珍贵。当地还专门立下了《神池清界碑》,劝诫百姓珍爱这块“玉盘”。
这神池之水清澈湛然,不管是人与牲口饮用之后均神清气爽。当地盛产胡麻,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地处高寒,昼夜温差大,故而产出的胡麻品质极优,榨出的胡麻油纯净浓香。
当地百姓用面粉及神池之水相和,配以胡麻油及糖芝麻仁等做成月饼。香味诱人、浓香可口,且可贮存,存放数年也不变味。这是因为当年避乱甚至走远门所专门制作的干粮,不断随着时间推移演化而成。
清康熙年间,康熙亲征噶尔丹途径此地。恰逢神池堡逢集,趁兴游览的康熙不仅吃到了神池月饼,也感受到了其美味,返京后仍旧念念不忘。
雍正三年,升堡为县,神池县因此建成。因一泓水而得名的神池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西海子”至今汇入的“五龙”今已不见,只剩“玉盘”。但比神池县名还要早的神池月饼却闻名天下,月饼制作工艺也成为山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