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忻州古城“工业、手工业”

记忆中的忻州古城“工业、手工业”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忻州是内陆省的一个县,没有矿产资源的优势,也没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忻州古城作为全县的标志,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步履艰难,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图片

1907年忻州古城东北文殊寺的“新兴劝工厂”由陈敬棠(嘉禾村人)接受时任忻州知州章桐(湖南长沙人)委托筹办。陈敬棠和葛梦九等人一起招工、建厂、安装设备,具备工厂雏形。陈敬棠邀请留日毕业的许之翰(东石村籍人)任厂长,开始半机械化的针织日用品生产。这样带动了东街“利华厂”、主事巷“元兴厂”、北大街“裕丰厂”、石狼巷“复兴厂”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晋恒、裕民、民丰、恒丰、新生”等90余户相关企业的发展。1936年县府投资加强“劝工厂”实力,开始生产布匹、毛巾、线袜,厂名改名为“模范织布厂”。1937年日寇侵占忻县城,先后全部停产。

图片

1924年古城泰山庙巷开办的“电灯公司”由留美学生王梦龄倡导成立。忻县县长、商会会长、劝工厂经理等5股集资,安装24千瓦直流发动机一台。由于成本高,连年亏损,1930年停业。1938年日军为了军用需要恢复发电,1940年更新安装36千瓦直流发电机一台。1944年又更新为56千瓦交流发动机,电压提升至3300伏,供电覆盖古城以及大营盘(现君华苑)。1945年西北实业公司接收该厂,改名为忻县发电厂。为了增收节支,1946年发电厂增设磨坊、澡堂、酒厂。1948年7月忻县解放,经抢修后恢复发电。1955年发电厂迁址古城北门城外(现光明街,忻府区政府对面)。

图片

元恒泰糕点店劝工厂遗址
忻州古城内除“新兴劝工厂”和“电灯公司”小型工厂企业外,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手工业作坊生产比较发达。正是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古城的繁荣,使古城成为全县群众向往的地方。“进城去呀”,“下忻州去呀”成为人们羡慕的行为。民国初年,忻州石狼巷1号成立“日新銘”照相馆,兼营票据印制。

图片

建国后在打磨巷甲1号院子里,由李卯田、朱师傅等人成立照相馆。照集体像、婚礼像、全家福还有手绘的彩色布景。朱师傅主要负责修版、上色。他把自己的头闷上黑布遮光,在玻璃底版上用金属笔仔细刻画修整,用细小的毛笔蘸颜料上色。经过曝光,药水漂洗出来的照片令人啧啧称赞。1956年在十字街附近成立“公私合营照相馆”、东大街口的“刻字社”和遍布城里关外的旅店,成为现在“忻州服务公司”的前身。解放前古城内的裁缝很少。那时“大襟子袄、大档子裤子,裤腿带子毡壳帽”的中式打扮,一般都由自己缝制,几乎没有不会针线活儿的家庭妇女。解放后西式服装开始流行,缝纫机引进忻州。在古城南北大街办起的裁缝店最多时就有6家。我父母托人在北京购得“无敌牌”缝纫机一台,由古城内的忻县保险公司(职工俱乐部北)承接寄运。父母亲都学会缝纫技术后,请五台郭双成师傅裁剪,在打磨巷口的门店开起了缝纫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城内兴寺街的“二道十字街”组建,成立“忻县合作缝纫社”,也就是现在的忻州服装厂的前身。民国年间,古城的制鞋店有,“大德兴”、“积聚成”、“永德成”和“瑞和祥”等11家。主要制作各式夹鞋、棉鞋、圆口鞋、气眼鞋、三脸猪嘴鞋和靴子等。店铺主要分布在靠近古城南城门处的南大街、顺城街和东大街等地。1956年在南街成立公私合营鞋厂,也就是现在忻州鞋厂的前身。

图片

民国九年的电信局旧址
民国初年,尖脚车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上世纪50年代出现骡马车。车马用的皮革“挽具”、“皮套”、“笼套”、“皮鞭”“皮绳”等需求量增大。在古城顺城街、南北大街、瓮城、北关、南关等地建立熟皮子、攒皮绳、制皮鞭等作坊有,“万永成”、“双合公”、“复合泉”、“复成源”,还有冯桂根、郭林世、王怀等成立的独资作坊。公司合营后成为现在“忻州皮革厂”的前身。民国初年,古城的“铁匠铺”约有10余户,分布在南北大街、主事巷、南关等地。“源盛公”、“德义公”、“顺德”、“太和铺”,还有专门打制铁锹的“义兴铁匠铺”。南关王二、王三的铁匠铺打制镰刀、菜刀、斧子锤子等,种类繁多。如今铁匠这门手艺几乎消失,但拉风箱的叮吧声、大锤小锤的敲击音、火红的炉火、坚硬的铁砧、翻转自如的长把手嵌和“烧红铁,别手捏”的忠告,仍然萦绕耳边。为满足人民生活生产的需求,古城“黑白铁皮”加工作坊在北大街打磨巷口开业、以王柱为首的父子3人心灵手巧,既制作铁簸箕、铁皮吸筒、水箱、酒桶等还接待锡焊器具的活儿。

图片

民国初年以来古城还有金银匠、铜匠、锡器加工作坊7家。匠人凭手艺为大家加工耳环、戒指、长命锁、瓢、勺、笊篱、铜火锅。民国初年,古城的木器、漆器、镜框加工作坊有14家。遍布北关、南关、东街、学道街、仰圣巷、主事巷。制作“尖脚车”的车铺多数集中在南关,有“德义永”、“兴永胜”,“兴永全”等。制作“躺柜”等家用木器的作坊有,学道街“德合成”、主事巷有“义和顺”、仰圣巷有“意合长”、东街有“大德兴”。后来在东大街牛脏泊附近成立“忻县木作社”,成为现在忻州木器厂的前身。我家曾在东街“大德兴”定做过一件两节的榆木躺柜。表面三道永明漆上光,内表面猪血麻纸密封,再经过地下阴干而成,至今60多年依然不开不裂。这些传统材料和工艺虽然已经过时,但是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时刻不能丢。
民国年间古城有磨坊8家、酱醋酒作坊8家、楔榨油坊6家。一般都采用前店后厂的方法经营。民以食为天,米面酱醋茶、炉食点心腐豆干、干馍馍斜尖子等食品、副食品加工更不能少。这些事关民生的大小作坊和企业的经营情况,直接体现古城的繁荣和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事业的发展。现在我们虽然没有了传统制作的酒厂、醋厂、榨油厂等小型作坊,并不代表不需要,而是用现代工业化新技术加快发展,以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
传统手艺需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活化古城,弘扬民族软实力,我们都在努力。抓民生,促进供给侧改革。抓生产,增强国家实力。“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贯彻始终,无论风云变幻,我自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