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正月十五闹花灯记忆

忻州正月十五闹花灯记忆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忻州正月十五闹花灯记忆

米广弘

1

正月十五元宵节,忻州将年俗文化推向了高潮。看红火,观灯展、猜灯谜、各种文艺演出精彩纷呈,传统的赶庙会、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舞狮子等节目热闹非凡。

儿时对过年的渴望总是那么强烈,穿新衣、戴新帽、吃美食、放鞭炮,似乎成了年对小孩子特有的诱惑。数着日子盼过年,喜气洋洋迎新年,欢天喜地闹新年,畅快淋漓乐翻天,成了儿时过年的典型特征。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孩子们唱着歌谣、打着灯笼寻来每年的正月十五。灯,是元宵节不变的主题,面对如今市面上新奇、多样的花灯,最触动心弦的,还是儿时最难忘的花灯背后藏着的故事与过往。 

我深刻的记忆来自元宵夜孩子们手中点亮的纸灯笼。那时候还没有更多的节日玩具,这样一只折叠的纸灯笼,便是小孩们最为心仪的节日礼物。灯笼是纸质折叠型的,压下去便于携带收藏,撑开来就是形态各异的灯笼,底座中间有铁片做成的蜡烛托,像一个四瓣小花,放上小蜡烛后,将四个“花瓣”竖起,以固定蜡烛,再将灯笼轻轻向上拉开,用一根小竹棍将灯笼上方的细铁丝缠绕挑起,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那灯笼上好看的图案被灯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动成魅惑的影子,惹得我们兴奋异常。于是,有灯的便在街上走来走去,炫耀着各自的灯笼,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致。

2

元宵节若能买到一盏自己喜欢的灯笼,可以与小伙伴们互相炫耀、玩耍,在当时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而在这之前,父辈们正月十五打的灯笼,通常是用高粱秸秆自制的。在方形的框架外,贴上画有各种图案花纹的纸张,底部留出插蜡烛的地方,顶端拴上绳线,一个简陋的灯笼便做成了。即使这样粗糙简陋的纸灯笼,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也给年少的他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为了抓住热闹的尾巴,对于元宵节人们似乎格外珍惜。期间忻州有许多民间文艺活动,花哨而夸张地在热闹的街头上演。铿锵的锣鼓声中,表演者穿红着绿,浓妆艳抹,喜气洋洋地展示着技艺,围观的人群笑声阵阵,脸上荡漾着喜悦的神情,跟随表演者的步伐拥来挤去,分享节日的喜悦。作为土生土长的忻州人,记忆里的元宵节是和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到街上挤人缝看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秀彩车等传统民俗节目,是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看灯展、猜灯谜、吃小吃、买气球、撕甘蔗。

十五晚上的放焰火,也是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那时不像现在的烟花种类繁多,印象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叫做“起火”的烟花,啸叫着升入空中,绽放出细小的花瓣,若是大批集中燃放,场面也蔚为壮观。最奇特的还要数那些缤纷的节日礼花,如空中绽放的五彩花朵,灿烂夺目。还有那些火树银花般的烟花树,五颜六色的五彩球,璀璨节日夜空的同时,也在记忆的天空留下一抹绚烂的色彩。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在“85后”的记忆里,歌曲《卖汤圆》和玩花灯是童年里元宵节的必备元素。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这首正在淡去的歌,更难见到的是元宵夜孩子们手中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情景。花灯是骑在父亲肩上的温暖。小时候,每年的元宵夜,父亲都会带着我出门看花灯。从纸制的到塑料的,从装蜡烛的到装电池的,从动物形状的到挂流苏的……各式各样的宫灯都拥有过。比起玩灯笼,现在孩子们的节目单里多是玩手游、桌游,看电影,泡奇奇乐园……虽然过节的形式越来越多,但一些传统的东西反而消失了,一些过去的味道再也回不来!

3

小时候,凡是能猜灯谜的地方,我都要去。因为我一看谜面就立马知道谜底,成为了全能型猜谜优质选手,所有的奖品礼物我悉数收入囊中,摆摊的商家最不喜欢我这样的。几年前,我还参与了电视台谜语大会的节目策划,因为自己好像无师自通,从小深谙猜谜规律,尤其是猜字谜,谁都胜不过我。元宵灯场变成了个人秀场,别提自己有多骄傲,为此独独挚爱元宵节。

元宵佳节吃元宵。桂花香馅裹五仁,江米如珠井水淘。记忆里是爷爷在家里的忙碌,每到元宵节的前一天,爷爷一定会买好芝麻,糯米面、桂花糖,花生之类的食材。到了元宵节那一天,碾碎花生和芝麻,再拌上香甜的桂花糖,这就是我们米家的祖传私房馅料。在和面的时候,我总喜欢在一旁跟着大人们一起凑热闹,煞有介事地拿着笸箩一起滚元宵。

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记忆里的元宵节是一家人的团圆节日。每到这一天,家里的亲戚们就会不约而同的齐聚长辈家中,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在古老的节日传承中,将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让家的氛围更浓,让家的欢笑更多。记忆里的元宵节充满了欢乐和喜悦,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难忘的记忆一直在我脑海之中萦绕,不管身在何方,思乡依旧,真情不变。

4
5
【作者简介】米广弘,知名文化学者。全国两会特约作者;影视剧民族顾问;北京冬奥会特邀作者;在各大央媒都有个人上乘作品。
来源:忻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