逰邀村的千佛寺

逰邀村的千佛寺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广告推广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个技术问题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1


逰邀村(俗名牛叫)的千佛寺,村里人称为大寺院,里面的正殿里供着黄堂爷,正殿的对面有戏台。据忻府区文管部门当年文物普查权威资料称:游邀关帝庙戏台,位于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中。坐南向北,据题记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清咸丰五年(1855)三月二十九日改建,今存为清代遗构。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七檩六椽,五踩斗拱,八字墙,悬山顶。

逰邀两个字,上小学时感觉笔画太多,写起来很不容易。逰邀的逰字,过去我们都写逰,走折旁,现在多写游,百度说,只是写法不同,意思一样。现在从城里进村看到的村名便是游邀村。

我上小学时,学校就在寺院的隔壁,我们经常去寺院玩。戏台上去的不多,戏台东面的钟楼经常上去玩。钟楼的台基是用土堆积起来,四周石砌而成。从学校的一个不高的土墙翻过去,便可以上了钟楼,然后一群孩子捡钟下面的石头瓦块敲钟。

传说当年修建好钟楼,挂好钟后,老和尚跟小和尚说,你现在往外跑,你跑到哪里,钟声就能传到哪里。小和尚听说后,拼命地跑,一心只愿钟声传得更远一些,跑呀跑呀,一直跑到城里,钟声响了。所以千佛寺的钟声方圆二十里都能听到。

2

学校通往寺院的小门是我上学时的必经之路,我家住村西的砖大门内,上学时,走出砖大门便拐向寺院,然后通过寺院的小门到学校,放学时才排队走学校的正门。

千佛寺原来有厚实的庙墙,与千佛寺的门洞一样厚,我上学时,庙墙成了土坡,靠学校东面的庙墙已经没有了,南西北三面的庙墙还有,我们有空时就爬上爬下地去上面玩。从学校由小门出来,跨过进戏院的路,有三四间正房,窗户全被泥抹了,有一次我们扒到窗台,透过泥抹的缝隙看到里面的半墙上有一排泥塑像,房内黑糊糊的也没看清泥塑像到底长啥样。前几年回去赶上翻修寺院寺庙,看到墙边有两尊泥塑,拍照做了留存。

3

我一直以为千佛寺戏台是明代建筑,上师专时,有位上海还是北京的年轻教授来师专给我们中文班讲了节课,所讲内容都记不的了,只记的他说他是来逰邀村千佛寺考察明代戏台的,因为我是逰邀村的,所以印象深刻,前几天才知道戏台是清代遗构。可惜我当时不懂得文物的重要,也没有再去仔仔细细看看戏台,去了寺院也是走马观花转一圈了事。从小到大看过它无数遍了,可是看了无数遍的东西也不一定熟悉。因为不懂得,所以忽略了许多细节的东西。

记得一次一家人回村里,去寺院里转,看到戏台屋顶上的瓦楞已不平整,这里突出来,那里陷下去,突出的地方瓦下面的泥土已经暴露出来。虽然支撑大梁的几根柱子还完好,戏台的前台后台等还完整,屋顶上那个样子,实在也没有胆量和勇气上戏台去看看了。只让女儿在戏台八字墙外面拍了照。

4
明万历年间古钟鼎文

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编排了歌舞节目,去戏台上为群众表演,一般是六一儿童节表演,有《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还有“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准"(歌名都记不清了)等等。表演这天,老师帮我们画妆,还让尽可能穿得干净漂亮一些,我们兴高采烈去表演,表演完都舍不得擦掉脸上的妝。

记得后台约两米深,感觉很窄,地面好象是没有铺过的土地,前台铺有青砖。前后台之间的隔断是木制的,两边有门,供演员们出入,隔断上原有精美的彩绘图案,都已经看不清楚了,只能隐约地看到些残留的色彩。戏台台基的周围是规整的条石。比我长几岁的老乡、区老干局退休的顺仙姐回忆说,戏台的柱子上原来有鎏金对联,内容不记得了,前台还有石围栏,围栏上有精美的石刻图案,隔一段还有栩栩如生的小石狮子。

5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表演也在寺院的戏台上,他们的表演要比我们的小歌舞节目成熟并且规模不小。他们依照剧本自导自演,自己准备道具,自己画布景。演出时盛况空前,逰邀村宣传队演出的《山鹰》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顺仙姐便是《山鹰》里的演员,  还有董村宣传队也来戏台上表演,他们演出的是《三上桃峰》,也是自导自演,记得演员冒着雪花踩着道具,一步一步蹬上白雪皑皑的山峰。

我看戏时喜欢坐在戏台正对面的正殿台阶上,不管演什么都看得津津有味。这个正殿供着逰邀村人心目中的神一一黄堂爷,当时的正殿门紧闭,也不知道黄堂爷到底是啥样子。正殿的西面是关帝庙,小巧玲珑,前面一个有盖顶的小门,进去后有几节石台阶,上去后是一个小房子,当时是村里的广播站,村里的大事小事都从这里通知群众。黄堂爷庙即正殿几经烧毁又建,关帝庙与寺院门洞则是寺院保留到现在的古建筑,关帝庙更是村人眼里的宝贝圪塔。关帝庙的西面传说是四大天王殿,顺仙姐说里面的神像很高大。我小时候四大天王殿已经破烂不堪。

6

黄堂爷是村人的保护神。村人相信,不管是天灾人祸旱年涝年,逰邀村人有黄堂爷保佑,不会死人。记得母亲常常说,牛叫有黄堂爷,不会让人饿死。那个年代,村里人虽然少吃没穿,可他们都相信黄堂爷会保佑他们渡过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

黄堂爷的真名叫尹铎,春秋末期晋国人,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谋臣,他的故里在今翼城县南梁镇东尹村,在治理古晋阳城时,尹铎政绩显赫,名扬三晋。据传,他晚年归隐于九原游邀(今忻州董村镇游邀村),后人为纪念尹铎,在太原和忻州都建起了尹大夫庙。尹铎去世后,游邀村群众为纪念他,就在村中为他建庙塑像。他生前担任过晋阳宰,相当于后来的太守,因太守俗称“黄堂”,所以群众就叫他“黄堂爷”。后来的黄堂爷在民间传说中变成一位司雨神。为此,在忻州、定襄一带村庄村民们每遇旱灾都要向黄堂爷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万民。

拜祭黄堂爷的日子是每年入伏前一天和农历九月十五,这两天是黄堂爷的庙会日。原因是黄堂爷怕热又怕冷,伏天时候要村民送他到七峰山钟乳石洞避暑,九月十五又要村民们把他请回庙里过冬。送神与接神时,村民们都要举办大型庙会,并请当地知名晋剧团演出三天。黄堂爷受到这样的礼遇一高兴,村里就能风调雨顺,粮食满仓,村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

7
修建中的千佛寺

2016年阴历六月初十至十四,忻州遊邀村因为黄堂爷庙宇重修即將完工,村里唱戏三天。入伏前一天,黄堂爷要上山避暑,为此,我在寺院见到了庙里的一位老人一一贾有旺。贾有旺,当年76岁,在庙里服务已30多年。他当时在正殿,有人祭拜黄堂爷时,他负责敲击大鼓。见面寒暄几句后,我说,这几天预报有雨。他说,今天上午肯定不下雨,要下也是下午。他说得那么肯定,不容反驳。果然,庙里的活动有序进行,村里的、外村的人表演了广场舞,拜庙的人来了又去,阳光依然很好。小孩子们列队,手里举着彩旗走在前面,锣鼓唢呐齐鸣,舁了黄堂爷的轿子跟在后面。村人一起出动,送黄堂爷上山避暑。黄堂爷要到南山的一个天然石洞里渡过整个伏天。戏也开了场,戏迷们渐渐入了戏。我随小时候的同学到董村吃过饭,回来时,我们又到庙里看新盖的庙宇,一间一间,有的同学上香,有的磕头祈祷,有的还上布施。正准备回同学家小聚时,雨来了,时大时小,下了好一阵。真的应了贾有旺的话,黄堂爷清清爽爽上了山,然后为渴望下雨的村民布了雨。

后来我又拜访了贾有旺先生,他给我讲了关于黄堂爷的几个故事。只是不记得确切时间,有点遗憾。

8

2012年修复之前寺庙内原貌。完整建筑为黄堂爷庙,其右侧为几近毁损的关帝庙,再右侧为已经坍塌的大雄宝殿     

刚解放那会儿,有一年,智兰田与村里人舁上黄堂爷去避暑,山路上歇脚时,轿子三条腿着地,一条腿不着地。智兰田去支不着地的轿腿,不小心滑落,眼看跌入山崖,没想到一棵树接住他,保下性命。舁轿的人与智兰田都认为是黄堂爷显灵救了他。为此,智兰田在摔他下去的地方立了碑,这个碑现在还有。智兰田解放前在北京崇文门外智文甫货栈当过店员,解放后回到村里,文革初去世。

前几年的夏天,村人因为天旱祈雨,请了响工在庙里吹打。村人抬头看看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鼓手唢呐从上午一直吹到下午,人们快要失望时,突然一股大风,天空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庙里的水至半腰。人们在雨水中,欢声一片。

在未建大戏台前,由于以前的戏台小,每年唱戏前都要在戏台前用门板搭台上面搭蓬来扩大戏台。有一年搭台时,需要撑起200多斤重的蓬布,十几二十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怎么也撑不开,大家累得筋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忽然刮来一股大风,一下子把200多斤重的蓬布旋了很高,落下时,正好落在要支撑蓬布的架子上,村人再没费多大的劲就把戏台搭好。搭好戏台,村人敢忙磕头跪谢黄堂爷,说是黄堂爷帮了他们的大忙。

9

些真实的故事,让黄堂爷在村里人以及周边村人的心目中扎了根,也让黄堂爷有了灵。黄堂爷真的可以保佑大家平平安安,保佑年年风调雨顺!

可惜戏台在前几年毁于火灾。现在的寺院搭建了彩钢顶的大戏台,庙墙没有了,修建了高大的天王殿、千佛药师殿、大雄宝殿等建筑,让正殿显得有些单薄,关帝庙更小巧了。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寺院怎样修整,黄堂爷在村人心中的地位始终没变。除了特殊年代,该避暑时,村人送黄堂爷上山避暑,该下山时村人迎黄堂爷下山,一年一年延续下来。

10

【作者简介】 贾林枝 出生于1962年,忻府区董村镇逰邀村人。1983年毕业于忻县师专中文班,毕业后一直在忻府区忻府新闻网站担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现已退休。

来源:忻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