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八景”的来历

“崞县八景”的来历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图片

弘治十三年(1500),70岁的南京户部尚书梁璟请求告老还乡,明孝宗下旨恩准其请,派驿车送回山西崞县老家。回到崞县老家之后,梁璟居住在县城,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又是无官一身轻,闲暇无事,就招朋携友,四处游山玩水,遍访崞县名胜古迹。一年下来,不知道跑遍了全县的多少风景名胜。

弘治十四年(1501)5月,崞县知县张瑁亲自上门拜访梁璟,请求他老人家出任重新评定崞县八景主官。梁璟本就是进士出身,又是告老还乡的一品大员,德高望重,在地方上既有威信,平时又爱好附庸风雅,乐于此道,让他出面,是崞县城当之无愧的首选人物。而梁璟也感到此事是一件有益无害、留名后世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就顺水推舟,乐呵呵地答应了下来。

其时,天下承平已久,正是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中兴”时期。各州各县都盛行评定当地八景,而崞县地大物博,风景优美之处不胜枚举,不仅有旧八景,还有水浇莲花、土牛往返、王老掏窑、圣母治水、诸侯朝天、红门早照、早种晚收、滹沱吞食等“河东八景”。同川的四大古寺等名胜,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灾人祸、地震火烧,旧八景有的已经荡然无存,有的早已经名不副实,可谓是,乱象丛生,确实需要重新确定一个新的八景出台。

梁璟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在崞阳石桥书院召集崞县地方名流、文人墨客,广开门路,让大家推荐收集全县历史古迹、风景名胜,经过层层选拔,激烈争夺,经各个评委严格筛选,最后终于尘埃落定;崞山叠翠,朝元夜月、石人瀑布、阳武流金、风吹石鼓、天涯扫雪、仙洞藏春、土圣晚钟等八景脱颖而出。并且经县衙张榜公告,约成定俗,一经公开,天下闻名,五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评委会还为新评选出的八景一一写了评语,于县衙存档,并记之于县志:

1、崞山叠翠:县西南二十五里崞山,奇峰飘渺,邃谷迷离,既参差而迤逦,复数起而旋腾。高插绵延,铺彩霞之万段;重岗复岭,含翠蔼之千形。

2、天涯石鼓:县东南四十里天涯山,有石形似鼓,风荡石窍,如闻鼓声,不待琢成器,惟应规而象圆,鼓非革生,音从石从,发清虚之雅奏,超尘壒以和鸣。

3、地角枕流:县北十五里,土岗横亘,由五峰倒垂下临滹沱。摹拟其形,恍如犀角。影自移来山顶,情若动于水滨,斜倚碧堤,欲向沱干以洗耳;长眠渌水,聊从滹畔而蒙头。

4、阳武流金:县西四十里太子崖发源,递灌二十一村田千倾。东注合沱,开筑河渠,广沾水利。滋土地而英华偏野,享顺成而熠耀盈畴。润泽膏腴,不羡淘沙之绩;恩波洋溢,何殊宝藏之兴。

5、石神瀑布:县西南六十五里,山状如人,其足下出泉。撑两趺而胸囊海阔,迸一窍而势激龙蹲。方浑灏之无端,忽奔腾其在目。惊看珠箔悬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

6、朝元夜月:县西南五十里朝元观,有碑带石,每至晚光曜似月,寥寥祠宇,烨烨碑华。写白晕以舒明,笼虚纶而洞悉。月有盈缺,石不改夫辉光:时嬗昏朝,夜无殊其掩映。

7、土圣晚钟:县西南七十里土圣寺,其钟向晚不击自鸣。阒矣户外之空,鑑然堂下之响。舒清音而无述,思浚发其云谁。不叩而鸣,岂洞庭之博击;当暮而作,疑钧天之诩扬。

8、仙洞藏春:县北十里有洞,三门土坚赤色,严寒之月常温。金王补尝游此,一榻仙居,三冬春意。中窈窕而曲折,境静雅而幽深,不苦祁寒,见和光之日积;潜通大化,知协气之常流。

五百多年来,崞县八景经过岁月沧桑、战争摧残、文革破坏,其中的崞山叠翠、朝元夜月已不复存在,地角枕流也已经断流,石神瀑布大不如前,只有天涯石鼓、阳武流金、土圣晚钟、仙洞藏春依旧风韵犹存。其实,崞县八景,每一个景点,都来头不小,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你听我一一说来:

崞山叠翠:位于原平市大林乡南神头村西北崞山上,建有蒙恬将军庙,又名崞山神寺。寺依山建,寺前山门名为叠翠楼,绿琉璃瓦覆盖楼顶。雨天,房檐滴水似翡翠流注,碧绿晶莹,煞是壮观。崞山叠翠之美,冠盖全县。主评官梁璟还特意赋诗一首:    

崞山叠翠
群峰相望复相连,一雨初收景色鲜。
雾敛晴空青未了,云浮春野翠无边。
连城佳气通朝霭,向水清光接曙烟。
自是古今天设险,嵯峨永镇亿千年。

传说,崞山寺是为纪念蒙恬将军而建。秦时,蒙恬将军与监军秦长子扶苏率兵30 余万戍边10 年。驱逐匈奴,战功赫赫。到公元前201 年,秦皇出巡,染病身亡。宦官赵高串通丞相李斯篡改遗嘱,假拟圣旨赐死扶苏,扶苏自刎后,蒙恬也服药身亡。在扶苏与蒙恬被害后,当地居民感念其忠义仁德,遂将蒙恬、扶苏建庙祀之。可惜,现庙拆景毁。叠翠楼上大钟也被砸烂卖了废铁。传说中的崞山叠翠美景,早已不复存在,成了历史的记忆。

据当地百姓传说,当年蒙恬庙气势恢宏,建筑精美,位居崞县八景之首。如今,我们只能够看到满目疮痍的山头,曾经久负盛名的庙貌早已荡然无存。现在,只留下原平画家段体礼先生早年的一幅画,让后世人多少能够领略到一些“崞山叠翠”的神韵。

图片



天涯石鼓: 在今原平市天涯山风景区,分为两部分, 一为风吹石鼓, 一为天涯扫雪。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两座山,形似莲花,称大小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这如鼓巨石,每遇刮风,就会发出击鼓之声,故名风吹石鼓。



图片

天涯山早时叫天牙山,因山高近天,山顶群峰并列、状若牙齿而得名,后改叫天涯山。每年冬天下雪,天涯山一尘不染,雪花全部落在山脚下,故称为“天涯扫雪”。现在,天涯山风景区成了原平当之无愧的一号风景景点。
传说,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好施,在莲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药院。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曰石鼓殿。现存石鼓殿牌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
地角枕流;位于原平市中阳乡井沟村东,五峰山风景区内。五峰山曰地角, 五峰山寿宁寺供着一个圣母娘娘,这一股泉水就出自圣母娘娘神像下,原平人叫线娘娘,祷雨辄应。堪称“原平晋祠”,而线娘娘就是“原平晋祠”的水母娘娘。现在,泉水已经绝流,成了传说。
传说,麻线娘娘是金代原平下班政村畅氏女,名叫虹仙,因逃婚端坐麻线坨上飞升成仙于五峰山。金代时即被敕封为“金天圣母”,明代时又被敕封为“龙宫圣母”,到了清代,又被康熙皇帝敕封为“五峰圣母”,寿宁寺被康熙皇帝御赐“五峰化宇”四个大字。相传,神山村是线娘娘的姥娘家,外孙女和姥娘关系很亲近,这里就流传着麻线娘娘住姥娘家的故事,神山村民为线娘娘修盖了大庙,每年五月二十,是线娘娘生日。这一天,神山村民鼓乐相迎,将线娘娘神像接回姥娘家神山村,三天之后, 再鼓乐相送,将线娘娘神像送回寿宁寺。这三天,天必下雨,解除旱情,十分灵验。

阳武流金:原平民谚有“西山聚宝盆,东山摇钱树,中间米粮川”。而这个中间米粮川说的就是阳武流金。阳武河发源于原平市白人岩和宁武县龙王脑山,至马圈村相汇成阳武河。它流域面积972平方公里。两岸土地肥沃,自古以来是崞县面积最大的旱涝保收水浇地,旧称为“十八村水地”, 阳武河灌区位于阳武河下游,地处原平中部,西靠崞山,东临滹水,南北长20多公里,整个灌区由阳武河冲积扇和滹沱河冲击带组成,是原平市的商品粮基地,历史上流传有“阳武流金”之美称。

图片

石神瀑布;位于原平市楼板寨乡屯瓦村西北的滴水崖,源于神岩化村前一深山沟。沟深而不阔,灌木丛生,林荫茂密。深山涌泉,小溪水流至崖顶处,崖沿隆起成一天池,水从一缺口处往下喷涌而出,形成一个天然瀑布,而缺口处恰有一巨石,远远看去,隐隐约约形似一人站立,古人称“石神瀑布”或“石人瀑布”。

图片

现在,瀑布依旧,但是石神已经破败不堪,不见踪影,成为一大遗憾。

朝元夜月:朝元观位于阎庄镇卫村。殿内竖一石碑,工艺精细,碑面光洁,月夜反光,灿若明镜。号称“朝元夜月”,可惜,这一座久负盛名道观,在一九三八年被日寇纵火烧毁,毁于一旦。

现在,朝元观只留下四通石碑,分别为“朝元观记”、“继志述事”、“德刚阎侯表”、“光前裕后”。四通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朝元观记”碑现存原平范亭文体广场;“继志述事”碑断为两截。现存朝元观旧址处;“德刚阎侯表”碑下部损毁一角,先发现于麻港村一条小巷,后串道村阎姓运回此碑,立于串道村文化广场;“光前裕后”碑现立在卫村闫建新家街门口。
朝元观由元代崞山军节度使阎德刚、阎镇父子所建,阎德刚,名瑛,字德刚,元太原路崞山军节度使。1220年,跟随成吉思汗攻打金国,回到崞山军休整,在卫村住防,看到这里山水环绕,是一个风水宝地,就动了心思,欲在这里养老送终。他邀请著名游方道士梁思问,规划土地,开始大兴土木,准备修建一个道观,承诺建成以后,作为梁思问传道的道场。没料到,刚刚开始施工,阎德刚突然去世。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
阎德刚的儿子阎镇,继承了父亲职务,后追随太原路征西大将军,屡建奇功,官封太原路总管、兼领崞州都元帅、世袭万户侯。元太宗二年(1230),阎镇征战回来,想起父亲未了的心愿,决心继续建观,于第二年七月建成完工。观成,占地十余亩,金碧辉煌,气派大方,煞是壮观,宛然为崞县西南一大胜境。更有一奇异之处,院当中有一石碑,入夜之时,明月高照,光华四射,亮人眼晴,被称为“朝元夜月”,成为一大奇观。
元代朝元观碑为青石质,螭首龟趺,高1.70米,宽 1.05 米,厚 0.18 米。元定宗二年(1247)春二月,由金元好问撰文,由元太原崞山都元帅、万户侯阎镇,道士梁思问立石,王修仁书,岐山道人苏志明刻石,长平进士孙天锡篆额。此碑发现于卫村朝元观遗址,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朝元观经历了700多年的时间,沐风浴雨,历尽沧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毁灭了,现在其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残砖破瓦。
土圣晚钟:土圣寺位于原平市闫庄镇水油沟村北的山谷深处,因附近有一清泉,原名称灵泉寺。寺南建有一座内供释迦牟尼佛牙舍利的金代砖塔,俗称灵牙塔。寺院建在半坡的高台上,寺前为60级砖砌台阶,台上二层大殿悬挂“古刹凌云”牌匾。寺东海拔998米的峰顶建有钟楼一座,楼内吊挂一口9999斤重的明代铁钟,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土圣晚钟。它是原平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钟,落款文字为: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五月初十日造”。

图片

相传,大钟悬挂后,土圣寺内的住持老和尚在召集僧众上晚课前,必先敲钟。他把这件事交给寺内一位小和尚来做,这个小和尚每天上去敲钟。时间一长,就想出一个懒主意,一出门便遥对钟楼,以手指远远击钟,每天坚持不懈,想不到,天长日久,功夫一天比一天长进。一日,大钟竟然隆隆作响,从此以后,他就天天以指代人,隔空打钟。有一天,他正用手指击钟,被老和尚发现了这个秘密,知道徒儿已经得道,于是把小和尚派住别的寺庙担任住持。可是,徒弟走后,每天晚上,大钟准时发声,声传四十余里,余音绕梁。
仙洞藏春: 在原平市苏龙口镇南坡村北二里处,有个叫洞嘴的地方。是个一百多米长的土山包。山包一长溜土山梁呈南北方向排列,突然折向正西,远远望去,像一条巨蟒把头伸向滹沱河喝水。崖上有洞,洞中土色赤。冰藏于洞久不化,果藏于洞久不腐。传说,金代王朴曾于冬天在此洞内居住,成为“居仙洞”。王朴,字纯甫,是辽东广宁人,金代行省员外郎。一次路经崞县,看准了这地方,随后辞官隐居于此。之后,他在崞县境内修建了一座神清观,潜心修道,被村民称为“王神仙”,与元好问是好朋友,与慧远大师齐名。

图片

传说,原来有一条大蟒蛇居住在此洞中,夜深人静时,经常出洞去滹沱河喝水,而洞离滹沱河足有三里之遥,蟒蛇喝足水之后,就原路返回到洞中,伏在那里静悄悄地修炼。时间一长,有个财主听说这大蟒修炼了几百年,将要成仙,这大蟒的肚子里藏有一颗宝珠,就想贪心得到宝珠,便暗中在大蟒每天爬行的路上埋下尖刀,他埋伏在路旁等待大蟒出来。那蟒蛇没想到有人会暗中伤害它,结果肚皮被划开了,鲜血流了一地,财主一看,赶快跑过来,准备动手抢夺宝珠。没想到,只见大蟒蛇张开血盆大口,一口水吐了出来,一下子,平地上起了三尺高的洪水,把财主冲进得无影无踪。可大蟒再也没力气回洞了,只好静静伏在那儿一动不动,化成了一座土丘。它虽然没有修成正果,但人们为了纪念它,就在它居住过的洞嘴上建起了一座蟒仙庙,多年来,香火延绵不断。
呜呼哀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崞县八景历尽沧桑,为原平(崞县)人民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美好回忆和动人传说,也留下了一段段辛酸的历史记忆,此文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