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民居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具有其悠久的历史。“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大约在5000 年前的原始氏族部落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为适应生存的需要,散居的氏族聚集到一起,形成相当大的氏族部落。人们在原来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棒和泥草建造成简陋的穴居,逐渐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房屋,揭开了我国房屋建筑发展史的序幕。经过几千年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逐渐形成了民居建筑的独特体系。
窑洞可分为土窑、砖窑、石窑和地窨子。
土窑是人们根据崖畔土质依崖而建,择地而穴。造土窑一要土质好,二要向阳,冬暖夏凉便是安家落户的好地方。一般窑洞宽3 至4 米,进深6 至8 米,窑口一门一窗,进门盘一土炕。也有翅膀窑,其面阔三间,一门两窗,取一佛二菩萨之意。即主窑内打通道与两翼窑相通的。为了防止坍塌,有的在窑壁内竖木柱,架拱梁,贴卧几根长木做成窑楦,以撑托窑顶。窑壁用粘土或白灰将其抹面。这样依崖打窑,窑前建院便形成院落。有的院落形式是正面为窑,东西为房,中央为院,南为大门,俗称“三合头院”。也有房窑双合院,即前房后窑形成一进两院。
一个家庭住什么样的院舍,大体上是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的具体体现。忻州的民居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忻州有盆地、山区、丘陵和平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宅院风格。住宅有窑洞、土坯平房、砖瓦房、小楼房,院落有四合院、二进院、三进院、堡院。而门楼匾额影壁也各具特色。
砖窑和石窑是用砖或石头(也有用土坯)砌成的。顶成圆弧形,前窗透光明亮,外观整齐清洁,看起来比土窑雅致,但室温不如土窑那样冬暖夏凉且能够自然调节。
地窨子(俗称地窨院或称天井式窑洞),是在距崖畔5至7 米的地内,开挖长15 至25 米,宽7 至10 米,深6 至8 米的深坑,从崖外向内挖一窑洞与深坑相通成为院门,在挖出的新崖面上,每面再挖两到三间土窑,便成为地窨院。窑内设一大坑,炕后建一大灶用来取暖做饭。炊烟经炕下吸入壁内烟囱,直上崖头出口。窑壁抹上白灰,窑内陆气滋养,五谷久存不坏,胜于平地仓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