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高粱耐旱,是黄土高原的主要作物,忻州俗称高粱之乡。栖身于大山深处的村庄,总保持着一种天然的静谧,立秋刚过,忻州村落在一场夜雨后苏醒,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燥热的暑气,村口的高粱地是农民们的重要口粮,当地人习惯将高粱通过石磨磨成粉末,称为茭子面。茭,既揭示了作物的出身草野,又透露着粗粝的本性特征。
高粱面以补气、健脾、养胃的功效,牢牢把控着一家人的胃。预热高粱面粉,是有别于制作其他面食的首要步骤,和面需要沸水的刺激,面粉中蛋白质受热凝固,在速度加快的同时面粉黏度也不断增强,这就为接下来的操作奠定了基础。红面鱼鱼——一种用高粱面搓制而成的形状如“小鱼”的面食,经过巧妇的反复揉压,形成了表面光滑的面团。达到面、盆、手三光后,再将揪好的小面团,分左右两边依次放在案板上,左面3个,右面3个,有能力者4、5个也不在话下,手掌迅速搓动,面团犹如金鱼摆尾,来回晃动的同时也不断延伸着体量,两面同时开工,齐往中间聚拢,这一切看似轻描淡写,却刚柔并济,做法经验告诉忻州人,力道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食物最终的形状和口感。
过去蒸鱼鱼的过程,全靠手中老式风箱的煽风点火,20分钟后,熟食出锅,柴火饭的原始味道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高粱独有的谷物香味。辅料烹制同样讲究,食材来自于自家院子里种的应季蔬菜,手起刀落,西红柿、青椒、茄子在翻炒烹烧间,色彩明艳的卤汤已出锅。相濡以沫的岁月有着无法解释的默契,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的长桌前捧碗而食,顶饱耐饥的高粱面足以慰藉饥肠辘辘的胃,尽管纯高粱面本身的口感并不细腻,年轻人总觉着喇嗓子,但过来人早识尽人间百味,变得知足而淡然。此外,“鱼鱼”的姐妹——红面擦尖,通过器皿的加入,也丰盈了高粱面的故事。
一种停留在老一辈记忆里的高粱面食——吊煎锅,正被热爱老忻州味道的传承人激活,为的就是守住这份特殊的手艺。煎锅以高粱面为主,榆皮面、粉面以不同的比例参与其间,温水调和,让三者脆、精、黏的特性完全释放,一根小擀面杖在其中来回搅动,在加速面粉融合成糊状的同时,也为高粱面口感变得细腻埋下了伏笔。在平底大铁锅刷一层薄油,将面糊薄厚一致地倾倒其上,用一支刮板来回翻飞,使面糊均匀受热,再覆盖一层油膜,不仅牢牢锁住水分,也丰富着食物的味道,为保证口感舒适弹牙,通常会将刚煎出锅的面饼叠成几尺见方,吊置于保温桶中。吊煎锅的吃法同样离不开辅料,土豆黄瓜豆芽加之多种调料勾兑出的味道,足以满足食客们越来越挑剔的味觉,留在唇齿间的是韧劲爽利,回味无穷。
芽糕——亦属于高粱本味的追寻与恪守。过去由于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白面大米少、蔬菜更少,以食高粱玉米为主的忻州人想方设法变着花样把高粱粗粮细做,既吃饱又吃好,不论怎么吃,高粱咸菜萝卜都津津有味。芽糕经济实惠,操作便利且美味可口,深受忻州人的青睐。芽糕做法看似简单,实际需要一定的厨房功夫。首先将锅里的水烧开,把高粱面逐步一层一层撒入锅中,火候要掌握好,不可过大,然后用搅面棒在面中不停地转动,将面搅成精制的面团,再用锅铲将锅中面团弄出一个小圆坑,圆坑外面及里面倒少许水,盖锅用小火焖10分钟左右。食用时,一小块一小块夹上,蘸上老咸菜汤,味道咸香可口,柔软筋道滑弹,也可用黄瓜丝、香油、醋等多种汤汁加持,如此变得更加精致,它是忻州寻常巷陌中、牙口不好者的美味主食。
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高粱面并没有因为食物多样、味觉多元、人性多变而受到冲击后消失,反而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得到了继承和创新,繁华过后终究返璞归真,这大抵也是人类味觉大道至简的本性。万家灯火、人间百味,最能安抚心灵,寻常食物、地方本味,让人魂牵梦萦。
来源:忻州网
【作者简介】米广弘 山西文旅宣传大使